|
纪念篇名:深切悼念卢嘉锡教授发表时间:2001年8月 发表地点:炎黄纵横作者:朱开平 |
|
6月4日20时45分,中国科学界和教育界一代宗师、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卢嘉锡,因病抢救无效,在福州不幸逝世。也许是苍天为之动容,当天晚上,福州风雨交加。尽管我早有预感,但是当噩耗传来,我还是情不自禁泪水长流。10日下午,福建省和福州市各界人士几千人含?目送别卢老,哀悼的队伍长达两公里。当载着卢老遗体的灵车开出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时,大雨又突然从天倾盆而下。在灵车经过卢老曾经工作过的福州大学和福建省物质结构研究所等单位时,人们的泪水和雨水交织在一起,许多人像失去至亲一样泣不成声…… 作为晚辈弟子,我和爱人张红(现为福建日报高级记者),曾有幸于8年前,在北京分别专访过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卢老;我们曾有幸于6年前,在福州聆听过80华诞的卢老对厦门大学校友们的教诲;卢老病重期间,我们先后多次到省立医院和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拜会并探望过他老人家…… 可敬可亲 我忘不了8年前在北京第一次拜会并专访卢老时的情景。1993年5月27日上午9时,我按照事先约定的时间,来到中国科学院卢老的办公室。满头白发的卢老,正在一张堆满书报和文件的办公桌前埋头工作。秘书通报之后,卢老站起身并拄着拐杖走过来,亲切地与我握手,对我的来访表示欢迎。当时,卢老身穿白衬衫,系着一条深蓝色领带。他身材健硕,满面红光。只是由于年迈(时年78岁),卢老不得不拄着拐杖。 卢老的办公室只有l0平方米左右。几架大书橱,整齐有序地排列着国内外科技图书和各种文献资料。办公桌、靠背椅、文件柜和接待客人用的沙发,都是些极为普通的家具。墙壁上,悬挂着一个镜框里面镶着一幅卢老敬录林则徐的诗句—— 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 敬录林丈忠公名句以自勉 卢嘉锡 我早已听说,身兼林则徐基金会名誉主席的卢老,十分崇敬中国近代民族英雄、世界禁毒先驱林则徐的爱国主义精神。如今,我亲眼看到卢老将林则徐的这一肺腑之声,奉为自己的座右铭。 我还注意到,卢老的办公桌上,摆放着自己花钱买来的文房四宝。抽屉里,分别摆放着“公用”和“私用”两种不同的信封和信纸。 卢老1915年出生在厦门市的一个台湾省籍贫寒家庭。幼年、少年和青年时代,为了求学和谋生,在国内外历尽艰辛。从儿童时代起,直到改革开放前,卢老在清苦中,度过了自己的大半生。他经常深入到社会的最基层,了解生产和科研情况,同时也了解民间疾苦。他先后成为教授、研究员、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长直到国家领导人。与此同时,他依然保持着一辈子艰苦奋斗的本色和性格。 作为记者,我曾经采访过许多不同层次和级别的官员和企业家,他们的办公室,几乎没有哪一间能跟卢老的办公室朴实无华相提并论。正如鲁迅那样,“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 情真意切 在专访卢老时,我曾问:“去年(1992年)5月,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吴大猷教授来北京参加国际学术研讨会,受到了包括您在内的大陆各界人士的热烈欢迎。而您作为台籍科学家,为什么至今还未能去台湾进行科技交流?” 卢老说:“去年,吴大猷教授来北京,我很高兴能够见到他。”卢老稍微停顿了一下,用深沉凝重的语调,情真意切地说,“我确实很想去台湾,但是一直到现在,我还没有能够去。我是台胞,我多么希望能去台湾,看看亲戚,看看朋友,和同行们交流学术。几年前,台湾科技界曾邀请一批大陆科学家访台,据说我也被包括其中。后来虽有部分大陆科学家访台,由于我的政协身份,我到现在还没能成行,感到很遗憾。“我还挂着一个厦门大学校友总会名誉理事长的‘头衔’嘛,在台湾,厦门大学的校友是很多的。我如果能有机会去台湾,看看他们的工作,互相交流,对发展大陆的利学技术,我想肯定是有好处的。台湾科学家到大陆来,我也听他们讲,大陆的科学技术对他们确实有借鉴作用。对于两岸的科技交流,我一直是期盼的……” 专访结束时,卢老应求为两家报社的读者赐题墨宝: 扩大两岸科技交流 促进祖国统一大业 书赠福建日报、港台信息报 卢嘉锡 一九九三年夏月 1993年6月,我以《话交流情真意切盼统一魂牵梦萦》为题,在报纸上发表了对卢老的专访。 尽管由于台湾当局的无理阻挠,卢老在生前未能如愿以偿地赴台湾进行科技交流,但是他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所作的一切努力,将永远铭刻在海峡两岸无数人的心上! 关怀无价 卢老赐题的墨宝,笔法一丝不苟,笔力雄健俊逸。当时我在卢老身边,忍不住由衷赞叹:“真没想到卢老那么认真,还写得一手好字!" 卢老笑着说:“字说不上好,要说‘认真’倒是实情。小时候,当私塾老师的父亲,教我读书,识字和写毛笔字,他的要求特别严。练习、作业不能出差错;写毛笔字前,右手虎口处要放一小杯水,写字时要求做到滴水不溢。正是在父亲这种严格要求下,我从小就养成读书、办事讲究认真的习惯。”
1993年3月,在第八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召开期间,我的爱人张红又一次就当时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在人民大会堂专访过卢老。当年6月初,我从北京回到福州,收到卢老亲笔赐题并寄赠给我们的墨宝:
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
书赠朱开平 张红伉俪 卢嘉锡 一九九三年夏月
卢老的亲切关怀,使我们热泪盈眶,感激不尽!这幅墨宝,从我们1996年夏天喜迁新居后,就高悬在家中大厅的中堂上,成为全家两代人的座右铭和传家宝之一。今天卢老走了,这幅墨宝,弥为珍贵;我们决心学习他的精神,以他为楷模。
心胸坦荡
卢老的一生,为中国的教育和科技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卓越贡献。他受到了中国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各界人士的由衷崇敬和爱戴。
1995年10月20日,正值卢老执教从研60年暨80华诞之际,厦门大学福州校友会在福州隆重举行庆祝会。会场里灯火辉煌,五彩缤纷。海内外各地校友赠送的各种书画礼品,交相辉映,令人目不暇接,其中有:厦门大学福州校友会理事长、福建省副省长潘心城书法“寿”字中堂;美洲校友会理事长庄昭顺书写的对联:“嘉崇学术永垂青史,锡福人民长有口碑”,云南省校友会送来的对联,“弘扬中华文化承前启后,八旬师表呕心严己尚三省,面向世界科技继往开来,一代岱宗沥血育才望大全”等等。厦门大学福州校友会理事长潘心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主任张存浩、厦门大学党委书记叶品樵、老校长汪德耀、老教务长章振乾等先后发言,由衷地赞颂卢老为祖国和母校所作的卓越贡献,赞颂卢老在教书育人和科研攻关等方面的崇高精神和丰硕成果。
在全场的热烈掌声中,卢老满面春风地致答词。他说:“参加今天的盛会,听了学长的讲话,历数过去80年的一切,使我得到重新认识自己的机会。如果说,我能在教学和科研上取得一些成绩,那是与老师的辛勤教诲分不开的。举例来说吧——求学时代我还是认真的,所 以老师认为我还是可以造就之才。大学刚刚毕业,那时每隔一、二年,都有公费留学考试机会,老师认为我的数学和化学念得还不错,鼓励我准备应考。1934年夏天,我去应考,但是没有考上。老师又鼓励我说,你的底子很深,应该继续努力,不要灰心。1936 年,我再次投考,但再次落选。在老师的一再鼓励下,我又于1937年第三次报考,这一次终于考上了。我在英国只用两年时间,就拿到了很难拿到的伦敦大学物理化学专业哲学博士学位。”……
尽管卢老的成就,超过了他的许多恩师,但是,“居庙堂之高”的卢老,仍然“饮水思源”,念念不忘50多年前一而再、再而三鼓励过自己的恩师。他的讲话,激起了全场一阵又一阵的热烈掌声。新老校友们争先向卢老献花,大家拥上前去请卢老切蛋糕,全场欢唱《祝你生日快乐》,祝愿卢老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风范长存
2000年2月18日,如同晴天霹雳,我第一次听说卢老病情危重,在福州省立医院住院.当时,我爱人张红出差东北未归.她在接到我的电话后,恨不得立即插翅飞回福州。当天下午,我当即向领导告假,到花卉店定做了一个大花篮,并顾不上吃晚饭,急如星火地驱车直奔省立医院。
这个大花篮,用100多支最新鲜的花卉编成。其中85支是红红火火、含苞欲放的昆明“超玫”,象征着卢老已经走过的85年火红的生命历程;还有几十支郁金香、康乃馨等鲜花,预祝卢老化险为夷,吉祥如意。大花篮的红缎带上,用金黄色颜料写着: 敬祝卢老早日康复,寿比南山! 晚辈弟子 朱开平 张红 敬献
卢老病情之重,超出我的预料。他已无力依靠拐杖起身和走路,不得不坐在手推车里;他的身材消瘦,眼睛和脸色已经失去了往昔的丰采;大脑已经停止了科学的思维和创造。所幸卢老还没有完全丧失记忆。
见到我这个客人来,卢老示意我坐在病房的沙发上。我为了靠近卢老,拉过来一把椅子。卢老固执地不让我将椅子移到他的面前,反而要工作人员将他推到我的面前。我强忍着夺眶而出的泪水,像守护至亲和恩师一样,守护着卢老。 卢老艰难地、几乎是一字一顿地说:“我……做的事……太少了”,“还有……许多事……来不及做……”,“我……不行了…”。
为了不影响卢老的身体,我拜会和探望10分钟后,就依依不舍地向卢老告辞。卢老又固执地示意工作人员,非要他们用手推车推着他为我送行不可。尽管我再三谢绝,卢老还是坚持让工作人员推着他走出了病房。我在谢绝无效后,也与卢老的工作人员一起推着他,走过省立医院高干病房那几十米长的走廊。卢老一直送我到电梯前。告别时,我万感交集,再也忍不住热泪长流……
在卢老病情危重的日子里,我和爱人张红征得医护人员和卢老家属的同意,又多次前往医院拜访和探望。卢老的病情每况愈下。但只要他还有一分精力,就非要坐着手推车,亲自为我们送行。对于所有前来探视的客人,卢老只要可能,都要固执地这样做。一直到他病情恶化、医护人员谢绝一切探望时为止……
党中央和福建省委、省政府领导,对卢老的关怀无微不至;登门探望的各界人士纷至沓来,省立医院和南京军区总医院为了卢老的治疗和抢救,竭尽全力…… 敬爱的卢老,您虽然与我们永别了,但您永生在无数中国人的心中! (作者为福建日报主任记者)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