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3月,梁敬魁先生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以下简称“物构所” )所长,我当时任物构所党委副书记,十分有幸与梁敬魁所长共事了近两年的时间。他的渊博学识与高尚人格,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受益良多。现就回忆所及,简述如下:
一、我记得卢嘉锡先生曾经对我说过,他在厦大执教时,有两批学生留给他印象颇深,出了不少人才。一批是解放前毕业的田昭武(院士,原厦门大学校长)和1951年毕业的张乾二(院士,原物构所第三届所长),另一批是解放后1955年毕业的梁敬魁(院士、原物构所第二届所长)与黄金陵(教授、原物构所第一届常务副所长、原福州大学和集美大学校长)。
1981年5月,卢嘉锡先生出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后,物构所所长之职一直空缺着。办好一个研究所,关键在所长。了解学生莫过于老师,卢嘉锡院长知人善任,很自然地就点名要梁敬魁先生来担任,并由时任中科院干部局的顾远程局长“三顾茅庐”地前去动员,邀他出任。
尽管存在不少困难,但为了国家科学事业的需要,梁敬魁先生毅然承担了下来。从此,他远离家人,只身由北京南下福州赴任。实践证明,梁敬魁先生在其三年半任职期间,尽职尽责、不辱使命、承上启下,为物构所后来出成果、出人才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梁敬魁先生到任后,坚持以卢嘉锡先生“五结合”(即“实验与理论相结合,以实验为主 ;化学与其它学科相结合,以化学为主;结构与性能相结合,以结构为主;静态与动态相结合,以静态为主;基础与应用相结合,以基础为主”)科研学术思想为指导,积极认真贯彻执行卢嘉锡先生为物构所确立的科研方向:“围绕着结构化学学科,探讨新型化合物的晶体和分子结构及其性能(化学的和物理的)之间的相互关系,以过渡金属络合物(特别是原子簇化合物)、生物大分子和晶体材料为主要研究对象,进行系统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适当地进行结构研究方法的探讨,提高研究水平;紧密结合经济发展的需要,开展催化剂、新技术晶体材料和金属腐蚀与防腐的应用和发展研究。”科研方向是研究所的根本大事。方向选对了,持之以恒必出成果,反之则徒劳无功。梁敬魁先生通过对科研内容的确定、科研计划的审定,以及他亲自指导相图、相变研究组进行新技术晶体材料的晶体化学、相结构分析等科研实践活动,牢牢坚持了卢嘉锡先生所确定的科研方向和学术思想。
梁敬魁先生还以他长期在中科院物理所从事晶体结构化学、材料科学与固体物理三个学科的交叉领域的研究长处和广阔视野,从物构所晶体材料科研工作的现状出发,提出了自己的一整套设想。他认为:“晶体材料方面的研究工作重点应该是探索新的激光晶体、电光非线性光学材料以及分光晶体;改进和完善晶体生长手段,并重视晶体生长方法多样性设备的建立,以加强晶体生长机制和探索晶体新材料的研究。为此必须建立和完善有关物理性能的测试(特别是光、电、热等基本物理量的测试),建立一支训练有素的化学合成队伍。加强晶体生长过程自动化控制,确保生长过程的可重复性,以便对影响生长的诸因素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大力推进新技术晶体材料的开发、推广应用和创汇工作,直接为四化建设服务”。
在梁敬魁所长这一整套设想的指导下,物构所在此期间,无论在理论与实验、化学与物理、结构与性能之间的结合的研究都更加深入、协调地进行着。不同学科、不同侧面彼此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整个物构所的科研活动也就更加完整地、均衡地沿着卢嘉锡先生所确立的科研方向,紧张而又有序地进行着;并在BBO等新技术晶体材料的研究与开发方面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取得了十分可喜的自主创新成果,为国争了光。梁敬魁先生为福建物构所的出成果、出人才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三、科研领域的竞争,实际上是人才的竞争。当科研方向确定之后,人才是决定一切的。只有一流的人才,才能做出一流的成果。为了物构所科研工作的可持续发展,不致后继乏人,梁敬魁所长十分重视干部培养工作,他认为“这是研究所十分重要的一件大事,要十分注意,努力抓好。”
研究生的培养又是研究所的干部培养工作中十分重要的一环。身为凝聚态物理和物理化学两个学科博士生指导教师的梁敬魁所长更是抓得很紧,力求要认真抓出成效,采取了扩大招收研究生,不但招收学化学的学生也招收学物理的学生。为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他坚持送学生到北京中科院研究生院进行前期多方面的理论基础知识的培训,以扩大知识面,为从事多学科交叉的研究工作打下基础。他不仅号召和调动全所力量都来重视与支持培养研究生的工作,而且还以身作则,在其物构所三年半任期中就招收了1名硕博连读生和 6名硕士生来进行培养,他不仅诲人不倦地进行授业,而且还对研究生的政治思想、品德学风进行循循善诱的教导,育才又树人。当年物构所培养的这批研究生,如今都成了开拓创新 的科研骨干与学科带头人。
此外,梁敬魁先生还十分重视通过科研实践活动来培养人才。他具体指导了相图、相变课题组的研究工作,为探索BaB2O4低温相晶体生长的助熔剂和新的激光和非线性光学材料,进行了一系列与BaB2O4相关体系的研究和合成了一系列硼酸盐化合物。通过这些科研实践活动,在物构所培养训练了从事晶体化学、相结构分析的专业科技干部。其中还有同志获得了中科院青年科研奖励基金,表明了这支专业的年青队伍正在成长,干部培养工作是很有成效的。
四、梁敬魁先生待人诚恳、尊重他人。他虽为一所之长,却十分尊重党委书记庄牧(老干部),同心同德、相互支持。对物构所领导班子的其他成员也不例外,由于各人的经历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共事中难免有争议,但梁敬魁先生却能虚怀若谷,认真听取不同意见,集思广益,择善而从。又由于梁敬魁先生作风正派、一视同仁,不搞亲亲疏疏与个人好恶,这样做出的决策(如评职称、评劳模等问题)也就比较切合民情而为群众所接受。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所长负责制的物构所第二届(1984.3-1987.7)领导班子,正是在党委书记庄牧同志与所长梁敬魁先生这两个党政一把手的带领下,在他们严于律己、宽于待人,作风民主、团结同志的精神感召下,形成了既畅所欲言又心情舒畅,既分工负责又团结协作的和谐、生动、活泼的工作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中,人的积极性与创造性都能得到很好地发挥,进而推动了全所工作既紧张又有序地协调发展。至今回想起来,仍使我难以忘怀,这段时间是我历年来参加各届领导班子中最值得回忆与怀念的一段经历。虽然与梁敬魁先生只共事近两年,事情也已经过去二十多年了,但我对他的崇敬之情至今犹存,我们之间的友谊至今也没有丝毫的淡薄!其实,又何止是我有这样的想法呢,物构所的老同志差不多都和我有相同的感受!每当提及梁敬魁所长,都是有口皆碑的。当时人们更愿意接近这种良师益友型的领导者,更愿意与之坦诚沟通,从中受益,从中获得力量。梁敬魁先生调离物构所已经二十多年了,大家还这样怀念他、尊敬他,足见梁敬魁先生的人格魅力和亲和力。
梁敬魁先生是一位学识渊博、人格高尚的科学家。在他的人格中,最使人感动的是他对祖国的热爱、对科研的执着;是他淡泊明志、无私奉献;是他治学严谨、做事认真;是他秉公办事、团结同志;是他虚怀若谷、择善而从……。正是他的这种高尚精神和人格魅力,带动了物构所的领导班子,乃至带动了全所同志,团结奋斗、忘我劳动,共同培育出“严谨治学、 求实创新”的优良风气,为国家、为科学事业做出了贡献。
2009年12月16日于厦门
作者系中科院福建物构所原党委副书记(1982.9-198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