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今年是我所五十周年华诞,也是我从大学毕业后从事研究生活的五十年。1974年,我从北京航天部调来本所,在这五十年中,特别在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这段时光里,她给我创造了自由宽松的学术环境,激发了我的创作激情,并逐步形成了把科学-哲学-诗融为一体的想法。如果我们把科学看作求真,把哲学(包括伦理和宗教)看作求善,把文学艺术诗看作求美的话,则作为自然科学工作者的我,应该在求真中求善,求善中求美。卢嘉锡先生是我最仰慕的导师,虽然他老人家离我们而去,但他的慈祥睿智的面容和他为我们所建立的的科学教育事业,却深深地扎在我们心中并激励我们继续奋进。
卢先生,治学谨严,勇于创新,才思敏捷,匠心独运,谦虚平易,乐于助人,教泽广被,而不愧为一代宗师。
卢先生,学贯中西,文理兼容,他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又常怀赤诚中国心,所以时代选择了他,也造就了他。
卢先生,孜孜不倦,身体力行,知难而进,勇于开拓。他为“八处三地”留下了光辉业绩而光照后人。
我与卢先生的接触始于70年代初,后因工作缘故,多能聆听先生教诲,故对先生的学术思想和人格魅力,略有感知。现先生离我们而去,但他的科学精神、学术思想和人文关怀的独特风格必须继承和发扬,因而萌生以诗词形式来表述先生的科学、教育和人文思想的念头。这一想法,先得到卢嘉锡先生的女儿卢葛覃女士的赞同,并得到我所领导支持,笔者在此深表谢意。
我在诗文中所录卢先生的事迹,仅是先生科学、教育、人文思想大厦的凤毛麟角,且涉及的多属笔者熟悉的有关物构所的人和事,其中缺漏,在所难免,望前辈先生及友人赐教。
经历
卢嘉锡先生于1937年夏获中英庚款公费选送出国,先在伦敦大学学院的萨格登教授指导下,主攻放射化学。博士毕业后,在导师推荐下,师从两度获诺贝尔奖的鲍林教授研究晶体结构,从此与结构化学结下良缘。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他以优异成绩回报祖国,受聘于母校厦门大学和浙江大学而奔波于厦杭之间。他治学严谨,勇于创新,才思敏捷,匠心独运,教泽广被,不愧为一代宗师。1955年他以优异教学成果与唐敖庆先生同年受聘于中国科学院数理化学部委员(院士),1956年被高等教育部聘为一级教授。感其事迹,赋诗一首。
天生聪颖加勤奋 品学兼优家教严
庚款公费名榜首 负笈伦敦大学院
名师指点攻放射 博士桂冠正英年
赴美拜师鲍林下 结构化学结良缘
八年留学毛羽丰 科学救国扬风帆
厦大浙大争邀聘 一肩双挑忙往返
教泽广被桃李播 一代宗师匠心运
物色师资求上乘 设置课程标新样
一片纸中列纲要 生动清新珠玑连
数学穿针理化线 深入浅出推理明
唐卢首开量化课 物质结构育新人
教研双赢夺魁首 科苑又添带头人
科学堂
年方四十五 炉火欲纯青 省委一声令 奉调来榕城
带领小分队 荒野来扎营 一生最亮丽 不虚此一行
建所伊始百事多 荒山野地催战歌
模拟固氮开新宇 设计晶体艺如魔
国重迎来百千客 华晶创汇银穿梭
结构晶体齐努力 再创辉煌冲浪波
固氮
化学模拟生物固氮具有重大的科学意义和实践价值。而它的研究又推动了我国原子簇化学的发展。由唐敖庆、卢嘉锡和蔡启瑞共同发起的化学模拟生物固氮研究课题正是基于国际生物化学家对天然固氮酶提取、纯化鉴定基础研究上的延伸和深入。然后从其化学组成、生物特性、催化活性、量化计算和结构信息等诸多方面进行化学模拟并提出可能的结构模型。卢嘉锡在纷繁复杂和信息相对贫乏的条件下,匠心独运提出颇有创意的“福州模型”I和II。在模型化合物的合成方面他又提出“活性元件组装”设想。在三核钼研究中他又发现了“类芳香性”性质。从而丰富拓展了芳香性概念在无机化学中的应用。
铁钼硫牵原子簇 才惹三家固氮族
海外得天信息早 福州模型令瞩目
芳香性属苯环类 探赜索隐三核钼
簇骼转换蕴妙理 元件组装悟方术
晶体
一个好的导师,要能给其学生或部属指出科学研究的主攻方向。在激光非线性光学晶体材料探索中,卢嘉锡提出性能敏感结构的新概念以及可能含有这类结构的新材料。沿此思路,福建物构所经多年研究探索,终于先后研制出两块中国牌新晶体材料而蜚声于国内外。
激光问世波段贫 猎场遥指非线性
敏感晶体愁何在 结构化学指迷津
偏硼酸钡出世早 三硼酸锂又登临
知识创新争第一 机遇垂青有心人
经书
卢嘉锡《过度金属原子簇化学的新进展》中、英文版一书问世了,这是先生领导下的研究集体20年来的智慧结晶。它涵盖了化学合成,结构分析,谱学表征和理论计算等诸多方面的新概念、新想法,而不失为原子簇化学的一部“经书”。
手捧经卷读华章 几度春秋几分光
拼却老红一万点 换将新绿百千重
字斟句酌推敲苦 工笔不苟叹止观
魂牵梦绕终成果 原子簇花播芬芳
爱我物构所
(一)家园
临江壁立 山楼耸峙 远眺旗山 近览西禅
群英毕集 人才荟萃 五十知天 名闻遐迩
晶光闪耀 激光灿然 纳米精微 催化创新
胸怀祖国 放眼世界 励精致远 艰苦创业
(二)求索
物究本源 术求新异 继往开来 洋为中用
微观信息 宏观统计 现象本质 综合分析
去粗取精 去伪存真 由此及彼 由表及里
千回百折 志在必得 高峰险途 冲锋不息
(三)创新
方向第一 立题功半 五重结合【1】 文明建所
理论实验 不可偏废 基础应用 相辅相成
思必过深 察必过细 循序渐进 贵在创造
登高自卑 曲折盘旋 必然王国 自由王国
注:【1】:卢嘉锡倡导的化学和物理,实验和理论,结构和性能,静态和动态,基础和应用的五个双重结合。
情结
人来好奇挝石鼓【1】 我欲攀登抚苍穹【2】
心血凝就硕果累 功夫下处着根深
八处三地鞠躬尽【3】 惟余清芬道德馨
天命难违欲归去 轮椅绕园托诸君【4】
注【1】-【2】:郭沫若先生游福州鼓山并赋诗赠卢嘉锡。中有诗句:“人来挝石鼓,我欲抚苍穹”。
注【3】:八处三地,指卢嘉锡任职和工作过的地方。八处是:厦门大学、浙江大学、福州大学、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农工民主党中央、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三地是:厦门、福州和北京。
注【4】:卢嘉锡先生在生命垂危之际仍念念不忘他心血倾注最多的地方——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令他的学生和亲属,推着轮椅,环园一周,对故人、故地作最后告别。
扶贫闽西老区
坚持难却情理在【1】 行政学术两兼顾
年过古稀频出访 贫困地区兴扶助
棉花滩水电站建【2】 尾砂藏宝可致富【3】
山高岭深俩老伴【4】 不知衰朽寄情愫
注【1】:80年代初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主席季方年过90且眼疾很重,不能正常工作;副主席周谷城也年过八旬。于是急需物色知名度高、有威望且年轻些的党内同志进入领导层。这样他们就想到了卢嘉锡。但卢嘉锡当时担任中科院院长兼党委书记。执意表示“他的能力和志向是做一个科学工作者,不想‘弃科从政’。”后来季老婉转以迂回方式通过胡耀邦同志作有关方面工作并表示支持卢嘉锡到农工党中央兼职,这使得卢嘉锡不便推辞了。
注【2】:指在福建龙岩汀江上建一座水电站,电站坝址棉花滩。
注【3】:龙岩地区高岭土工业储量大且品质极佳,却以很低的价格卖给外国厂商,且2/3尾砂弃置不用。经考察此尾砂也可以烧制成高品质瓷器。
注【4】:指卢嘉锡和方老(荣欣)带领农工党中央咨询考察组到闽西来作智力扶贫。
兼容
卢嘉锡少年时代得到良好的传统教育,青年时代又得到深厚的现代科学教化。他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而常怀赤诚中国心,于是时代选择了他,也造就了他。
旧学熏陶文史哲 新学精通数理化
诗文儒教道德厚 理化科学可强民
海纳百川胸襟阔 壁立千仞根底深
文理兼容浑一体 博大精深利于行
宽厚
有人把卢嘉锡称为菩萨,这有一定根据,因为他平易近人,和蔼可亲,有求必应。他说话风趣,有时还喷出智慧的火花。他于师、于友以及他的学生下属,常怀仁者爱人的博大襟怀。
菩萨宽容心肠美 笑口常开好商量
谈吐幽默含妙语 智慧闪烁出天然
尊师不忘教泽厚 爱才不避风险濒
朋辈有求鼎力助 学生有难如身临
困境
实事求是说背景【1】 不实之词据理争【2】
车到山前必有路 不通才找皮司令【3】
加州同学袁吴访【4】 身陷困境来天线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周公救我情【5】
注【1】-【3】:在文化大革命中,卢嘉锡对群众‘揭发批判’采取几种回应方式:1、说明事件背景;2、据理力争的辩解;3、无可奈何时的争取‘外援’。皮司令指当时福州军区副司令员皮定均将军。
注【4】-【5】:袁吴指卢嘉锡30年代加州的老同学袁家骝和吴健雄博士。文革中他们访问北京,周总理接见了他们。时因提及故友卢嘉锡的近况,后周总理亲自打电话给皮定均司令,指示他“立即解放,安排工作。”卢嘉锡闻讯后,十分激动,并借李白《赠汪伦》诗句抒发了他对周总理感激之情。
亲情
八年离乱遭颠沛【1】 归来儿女又牵连【2】
无怨无悔苦多乐 为保先生茶饭香
负疚太多病榻守 声像气味都温情【3】
世间都道夫妻好 哪有先生一对亲
注【1】-【2】:卢嘉锡1937年出国,1945年回国,正处八年离乱的抗日期间。他的夫人吴逊玉带着不满周岁的儿子到处奔波。回国后又为先生承担了七个儿女的教育重担而积劳成疾。
注【3】:卢嘉锡先生的声音,笑貌甚至连他身上发出的特殊气味对病重的夫人都是一种无限的安慰和补偿。
结语
在我上述勾勒描绘的卢嘉锡先生的科学-人文的14首不同层次不同侧面的组诗中,也折射出五十年来卢嘉锡先生所引领的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在科学上所取得的重大成果的变化,我们可以概括为:
1. 建所伊始,百事待举,创业维艰的初创阶段。我把它叫做“立位”,是卢嘉锡先生不辞艰辛为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所确立的“位”。(立位或定位)
2. 坚持方向,结构、晶体、催化崭露头角的上升阶段。是卢嘉锡先生坚持学科发展方向,为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在全国范围树立了两个学科(结构化学和晶体材料)的研究基地,并为催化研究奠定了基础。这叫做“得道”(客观规律)
3. 走向世界,国家重点实验室、福晶公司、和煤制乙二醇,先后成立、发展和创新,则使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跻身于中国科学院的一个先进研究所而蜚声于国内外,这叫做“造势”。现在物构所势头很好,各项研究蓬勃展开,成果累累。因此,我们更应因势利导,不断奋进,立足创新的危机感和创造欲,才能与时俱进,立于不败之地。同时,更要修好广义的人际(伦理的,道德的)关系的“修德”,这个立身之本和人格魅力。因为她是催化剂,润滑剂和粘合剂,是引领我们这个科学群体持续的走向辉煌的保证和火车头。我把它叫做修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