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峡西岸的福州市,福字当头,自然是人杰地灵,才俊辈出的地方。滔滔不绝的闽江水滋润着这方土地,孕育出一代代杰出的优秀市民。在这闽江水畔闪耀着一颗冉冉升起的璀璨明珠 —中科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
中科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始建于1960年,是著名科学家和社会活动家卢嘉锡先生带领一批优秀的老一辈学者,在“猫山”和“鼠山”两座荒蛮的小山丘上创立的。在建所初期,研究条件相当简陋,老一辈科学家发挥了吃苦耐劳的精神,克服种种困难,开创了物质结构研究所“刀耕火种”的时代。当时是卢先生“左臂右膀”的吴新涛院士,不无感慨地向我们讲述当年创业的艰难,他说:“当初解析晶体结构的工具是一台手摇计算机,解析一个晶体结构需要一年时间,我们都是没日没夜地摇动着计算机,在厚厚的纸上记录和计算,特别是夏天,当时连台电风扇都没有,实在是酷暑难耐,我们只好关起门来,光着膀子开展研究工作。”
老科学家的一番话,着实令我们肃然起敬。的确,正是老一辈科学家艰苦卓绝的创业,才使得研究所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迎来了第一个“贞观之治”。在卢老先生的带领下,在结构化学研究领域,科学家们创建了一整套完整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并向在农业上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固氮堡垒”发起了猛烈的攻关,深入地开展了“原子簇”化合物的合成、结构与性能的研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同时,在卢老先生结构决定性能的思想指引下,科学家们在催化与晶体材料的研究方面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特别是在激光与非线性光学晶体领域,研究所获得了创世纪的成果,BBO与LBO两块中国牌晶体的相继问世,震惊了全世界的科技界,更是使得负责晶体生长技术、只有中专程度的江爱栋老师获得了“晶体魔术师”的光荣称号,从此驰名中外,成为我们年轻一辈学习的好榜样。还有一些激光晶体例如自倍频激光晶体NYAB/NGAB和Nd:YVO4等也陆续被发明开发出来;更可喜的是,在梁敬魁和张长美等所领导的卓越领导下,研究所迅速地把BBO与LBO等晶体进行开发并产业化,创立了著名的福建晶体公司,实现了高新技术的出口创汇,引领了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新潮流。
至此研究所呈现出一派蒸蒸日上、蓬勃发展的景象,喜庆的捷报频频传来:“钼、铁、硫等原子簇化合物的合成化学和结构化学”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和福建王丹萍科技奖二等奖;“新型非线性光学晶体三硼酸锂(LBO)”获得国家发明奖一等奖和中科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天花粉蛋白的化学——一级结构、二级结构空间结构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高质量与大口径RDP类型晶体的研制”获得中科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在创所三十多年来,获得了国家、中科院、省部级等成果奖六十多项。“新型非线性光学晶体三硼酸锂(LBO)”获得国家专利金奖。
但是,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总是反复循环地前进的,物质结构研究所的发展也是逃不过这个规律的。曾几何时,研究所也经历了一段风雨飘摇的年代,BBO与LBO等晶体技术受到侵权、人才断层、学科老化、研究所与晶体公司内部的分裂等等不利的困境,不断地向研究所袭来。在这紧要关头,黄锦顺和吴新涛等所领导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开展了对BBO与LBO等晶体技术专利的艰苦卓绝的保卫战,坚决地捍卫了我们的知识产权。

在这紧要关头,吹来了中科院创新改革的春风,中科院创新工程的改革为研究所的发展带来了勃勃的生机。“长江后浪推前浪,江山代有人才出”,以洪茂椿院士为首的新领导班子充满了改革的魄力和雄韬伟略,广纳海内外才俊,提高工资待遇,改善生活条件,凝练研究方向,重新进行学科布局,加强研究实验条件,大大地增强了学术氛围。同时,也加快了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步伐,新创建了创鑫有限公司,并对福建晶体公司进行了股份制改革,实现了市场化,让广大职工获得惠利。
在洪茂椿院士的带领下,经过所有职工和研究生的努力奋斗,研究所的研究工作终于上了一个大台阶,在新世纪又迎来了第二个“贞观之治”。这十年来,研究所勇敢地面向国家与地方的重大战略发展需求,大胆地承担了国家、总装备部与福建省的重大研究计划,研究经费突飞猛进,数额是以亿记的。
在学科布局方面,除了原有的结构化学与晶体材料领域之外,又发展出纳米科技、薄膜技术、透明陶瓷、新能源材料、新型半导体、生物与环保科学等新的研究学科,真是花样齐全,品种新颖。
在基础研究方面,论文的数量与质量更是突飞猛进,在国内名列前茅。十年来SCI累计被引用论文篇次位居全国科研机构第10位,SCI收录论文数连续五年、SCI被引用论文篇数连续四年名列全国科研机构前十位,热点论文科学鉴赏力指数在化学领域居全国的第3位。
在应用研究方面,高质量大尺寸LBO晶体生长技术取得了重大的突破;高质量大截面KDP晶体生长技术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并应用到“神光”技术上;煤制乙二醇生产大工程获得了成功的实施;民用粘胶剂和电池添加剂都推向了产业化;一些新型的红外光学晶体、热电材料、铁电弛豫材料、太阳能技术用的纳米材料也相继被研发出来;更可喜的是福晶公司的创汇已经突破了1亿6000万人民币。
在人才培养方面,研究所涌现出一批学术造诣高深的将帅人才,阵容浩大,兵强马壮,每年研究所开战略研讨会时,洪所长总是美美地看着大家,如数家珍地点着大家的名字,充满了兴奋与自豪。除了将帅人才的壮大之外,年轻一代的研究人才也在茁壮地成长起来。同时,我们还源源不断地向高校、研究所和社会输送出一大批真才实学的硕士和博士毕业生,为国家科技与社会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据统计:福建物构所现有职工351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研究员48人;副研究员、高级工程师44人。是国家硕士、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并设有博士后流动站。现有在学博士生136人、硕士生179人、博士后8人、博士生导师38人。先后有九位研究员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七位研究员入选首批国家级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一批优秀年轻的学术带头人脱颖而出。
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成绩是一目了然的。当你跨入研究所大门的时候,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那精神矍铄、栩栩如生的卢老先生铜像,他手上还捧着固氮结构的“福州模型”,似乎还在孜孜不倦地教授着知识,令人肃然起敬。接着,当你沿着一条条宽阔的道路走去,你就会见到一幢幢崭新的、高耸的大厦井然有序地座落在所内,这里有新盖的研究生楼、化学楼、职工住房……在道路的两旁则站立着一排排青翠的树木,在大厦的前面舒展出一片片绿油油的草坪,每当太阳跃出地平面和夜幕降临的时候,这里就是鸟的天堂,不管你是走在路上,还是待在屋里,你都会感觉到鸟语花香。
至此研究所更是呈现出一派蒸蒸日上、蓬勃发展的景象,喜庆的捷报频频传来:“新型无机聚合物的设计合成、结构规律与性能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和中科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万吨级‘煤制乙二醇’ 技术攻关研究集体获得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 “全固态绿光激光系统及模块化晶体器件研发”获得福建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这十年来,获得了国家、中科院、省部级等成果奖三十多项。2008年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在中科院的考核评级时,成功地从B级所跃升为A级所。

科学院改革的春风也为我个人带来了好运,2001年我被聘任为创新工程的课题组长,第二年又被聘任为创新工程的研究员。我领导的课题组经过十年的艰苦奋斗,在研究工作上也有了质的飞跃,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我们组获得福建省第四、六届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三、二等奖,承担的项目“自变频激光晶体NdxGd1-xAl3(BO3)4(x=0, 3.2at%)”获得2004年福建省科技三等奖,承担的福建省科技计划重点项目“可调谐紫色激光晶体及其器件的研究”在2005年验收通过,获得专家一致好评。同时我们在中波红外激光晶体、变频与自变频激光晶体、双波长激光晶体、飞秒激光晶体、纳米发光材料等研究领域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课题组在国内外核心刊物如Appl. Phys. Lett.、Opt. Lett.等上发表论 文一百多篇,其中SCI收录90多篇,申请发明专利40件,授权发明专利9件。目前培养了18位研究生,有10位学生已经毕业,走上了新的工作岗位。另外,更难得的是,课题组已经建立起了良好的工作气氛,大家互相帮助,互相爱护,工作之余,课题组还常常组团云游四方,朝圣湄洲岛、荡舟大金湖、飞仙黄山云海……旅游时,大家在说古道今、谈笑风声之余,还不忘进行学术交流,在轻松的环境下“比武论剑”。
在这骄人的成绩面前,洪所长仍是居安思危,与时俱进,在研究所过去发展模式的基础上,成功地探索出了“结构分析-材料设计-材料研制-材料加工-器件研制-技术集成-工程化-技术辐射”的研发模式,规范提升出我们所将来的发展模式即“铁三角”模式,精辟地论述了基础研究、技术工程化、高新技术产业化之间的互动关系,为研究所的发展指明了一条光明的道路。当这份报告呈现在中科院院长的办公桌上时,路甬祥副委员长批示“您们创造的不仅是“铁三角”,我看创造的是从知识创新 ---技术创新---工程产业化的“金三角”!”,充分地肯定了洪所长的发展思路,因此,也给了我们研究所莫大的鼓舞。
啊,中科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一颗冉冉升起于闽江畔的璀璨明珠!作为你的一名老职工,我要为你骄傲,为你祝福,更要为你奋斗,不管你是在阳光普照下,还是在阴雨蒙蒙的时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