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在吴新涛院士实验室做博士后
1994年10月19日星期三
今天上午九点同吴新涛副所长见面,落实工作。工作是我不可缺少的部分,我感到充实了很多。印象还不错,我想会在新的工作中做出成绩来的。开始要学习别人,然后再自己创新。因此,我没有过多地表露自己的设想。我要迅速熟悉这个新环境,其他的一切都无所谓。在实验技能上,这里的优势:一是真空操作,二是结构计算。要使自己很快掌握这些技能,以后会受益无穷的。
1994年10月24日星期一
上午听荷兰一教授作“晶体生长”报告,其间大量评价到南京大学闵乃本院士的工作。
下午我向组里报告“超分子化学”的博士硕士论文工作。没有准备,讲得有些混乱。但组里评价都好,主要是工作新颖使人感兴趣而已。
吴教授提出要作“手性(光活性)原子簇”的课题。此任务我是势在必行,不可推卸,很有意义。Werner分离出手性配合物。现在等待人们的是分离手性簇合物。这是一次机会,不可放弃。若能成功,定有意义。下面的工作就是调研此工作。
1994年11月7日星期二
已经好久未记载我每天的心境,整天忙于调研文献。今天吴教授同我谈工作,是对我昨天的设想的肯定。我在前天早晨突发灵感,对于他提出的手性分子簇方向有几点新的想法:将手性化合物包容于超分子体系,然后再同原子簇作用形成手性原子簇超分子。另外分子组装思想多维的面、网、球形超分子原子簇将穴醚或球醚进行NCS2-化。利用球壳组装成新型球体超簇。这些思想都是建立在对超分子化学的理解之上,太迷人了!
(后记:当我2002年回国后,将当时的设想用来指导博士生张忠兴做出了第一个从非手性自组装形成由十六个金原子键合的超分子手性原子簇大环,发表在2005年底的《美国化学会志》上,被美国《科学》杂志以“编辑的选择”进行了评述;2008年指导硕士生孙庆福又得到了由三十六个金自组装形成的超分子原子簇大环,发表在德国《应用化学》上并被选为封面和VIP文章,被美国化学会《化学与工程新闻》进行了专题报道,评价该成果为“金属-金属成键的王冠级成就”。这些成果的取得,就是当初在吴新涛院士实验室做博士后时将我的博士专业方向同吴院士的原子簇化学方向交叉结合产生的创新思想。也是与吴院士研究组活跃开发的学术气氛和他对我的精心指导和放手培养分不开的。遗憾的是,我因出国没有及时将这些思想在吴院士的实验室实现,而是回国后才重新开始此工作,直到十年后才取得成果。)
吴教授今天让我提出课题申请自然科学基金。本周任务就是要做好这件事情。据说吴教授是厦门大学化学系出身,后学结构化学,现从事原子簇化学。治学严谨、勤恳、思路开拓。因此在原子簇化学领域已颇有建树。现在学术和政坛上均有出色的成就。是卢嘉锡先生的得意门生之一。他对学生、对年轻人信任、培养。其硕士已有不少人出国深造,且在国内多次获奖。今天他又有一名已出国的硕士获得“青年化学奖”,此奖为中国化学会颁发,每年才十名。还听说吴教授从来不将名字放在首位,都是让学生在前面,让学生得到提高。总之,他是一位好老师、好领导。我不应辜负他对我的期望,把他交待的课题创造性地完成好。
人生就是把握机会,机会来了要勇于接受,要抓紧,要全力投入。即使天塌下来也不要去管它。只有这样才能成功。
1995年元月7日星期六
晚五点,吴老师携夫人、长女为欢送其弟子陈鹏程女士扑美探亲在福大专家楼设宴,全体组员参加。其长女静堇刚回国探亲又将返美。此时,吴老师兴致甚高,有爱妻爱女,又高足满门,事业辉煌。如他亲口同我所言,85年他刚回国时仅一个人,现在已发展到近十人的团体。这份事业开创起来是不容易啊!
二、同吴新涛院士登香山
登香山 (诗二首)
2003年11月12日下午,在提案、组织并成功开完第218次香山科学会议后,陪同吴新涛院士、洪茂椿院士登香山。从香山饭店出发时,我的学生焦庆博士问吴院士从那条路登山,吴院士答:条条道路通山顶。
晴日霁雪山色新
师生兴会同攀登
条条小路通山顶
重重险峰迎人生
何惧人生险峰多
一重险峰一曲歌
八十一难取真经
奋斗人生无穷乐
三、吴新涛院士访问中国人民大学纪实
2007年12月10日 星期一雪
今天北京入冬第一场雪,下午三点吴新涛院士来电话说航班晚点,可能晚上十点多才能抵达北京。关于来人大访问明天早晨再联系。
2007年12月11日
早上起床后,七点四十多给吴院士先发一信息,告知八点整同他联系。八点刚到,吴院士先打来电话,告知正在京丰宾馆开会,住房间1417。只有明天上午有空过人大来。约定明早8:00 在京丰宾馆接他来人大,10:00-11:00 报告。
报告题目:结构化学的分类与调控
2007年12月12日 星期三晴
昨天就吴新涛院士来访事进行安排。科研处帮忙预订了逸夫会议中心第一会议室。下午俞开潮教授(华中科技大学)从武汉来到我实验室访问。七点多快八点,我给王小虎老师打电话讲了情况。王老师让我将基本情况发信息给他,于是我发了一条信息给他:“王老师,您好!我们邀请到吴新涛院士(全国政协常委,福建省政协副主席)访问人民大学,并做学术报告(时间12月12日上午10点到11点),希望请一位校领导最好在9:30-9:50之间会见一下他。谢谢您的大力支持!于澍燕。”
很快王老师回电话,通知我明天上午9:30常务副校长袁卫亲自来接见吴院士,让我们借一下贵宾室。于是我安排学生分头办理借场地、买人大礼品盒鲜花事宜。并商定,12日早上七点我同刘丽霞同学一起去接吴院士。
今天清早就在五点二十多从家里出来,打的到学校时六点刚过几分,然后让俞教授喊门卫开门。我进办公室将一件西装放好后,就开始叫醒刘丽霞,两人吃了一点早点,七点过几分到达车库,带车网京丰宾馆(7点40多到达)。然后我们等到八点差3分钟从前台打1417房间,吴老师已经准备好,然后我们接他来人大。途中,王小虎老师打来电话,确认已接到吴院士并安排9:30袁校长接见。8点50多,到达人大理工楼。
在来人大途中,我向吴老师请教,“我们现在面临很多困难,在人文环境中办理科不知能否成功?”吴老师说,“只要有投入就能办成,你们现在的经费来源怎样?”我说“主要是教育部投资,其他经费来源都不够多。”吴院士又说:“有投入就有产出。”此话朴实而充满哲理,我的理解不仅是大量经费投入,还要我们全身心的事业投入才能将化学系办成功,才能把科学做好。做成功任何事都要投入才能成功。就是说投入要投入到投入者的投入中才能产出。吴院士先到我的办公室休息,吴老师对我的室内布置巡视了一遍,特别对板报上抄的几句《论语》感兴趣,我向吴老师汇报,我们师生之间,每周都学习几句《论语》语录,大家共勉,相互约束,这几句是“其身正,不令而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德不孤,必有邻。”吴院士说:“人大是人文底蕴深厚的大学,我今天来也跟大家一齐学习《论语》。” 吴院士对我的工作档案、文献归类等很赞赏。我说工作档案归类都是让学生帮我做的,每个人各司其责。
9点20多,我们一齐去逸夫会议中心贵宾室。9:30非常准时,袁校长来到,接见吴院士,感谢在人大七十周年校庆时,到校作学术报告。我在旁边作陪,我的几位学生参加,宣传部派人摄影录像,我的学生李鑫也负责拍照。袁校长同吴院士互致问候,吴院士说出席农工党“十四大”中间抽空过人大来。袁校长说,“最近各民主党派都在开全国代表大会。” 然后,袁校长向吴院士简单介绍人民大学基本情况和理学院建设情况。袁校长说,人民大学办理学院是因为要成为一所一流水平的大学,就必须要有人文和科学,人文和科学是成为一所大学的基础,其他应用学科可以没有,但是人文和科学不能没有。吴院士谈到他在美国访问的弗吉尼亚大学也是同人大性质相似的人文为主的大学,那所学校以出总统而著名,但其理学和医学都很强。袁校长说,我们还没有建医学的计划,我们现在是将物理和化学建设好,计划再将数学纳入理学来。接着吴院士又问到人大有多少学生,袁校长告诉他,两万多人,国外大多数大学都是在一万到两万人规模。然后袁校长又顺便问到我的工作情况,我说现在最大的困难是没有博士生。袁校长当即指示,可以挂靠在数学或环境学院来招博士,毕业授理学学位,工作做你的课题。等几年之后,博士毕业时,博士点正式批下来了,也就没什么问题了。我又问,我现在在外校兼职招博士生,能否解决住房问题?袁校长指示,纳入计划里去,可以统一安排,我们的研究生住房一直紧张,有一部分本市在职的就没安排住房,到时候可以想办法。
然后袁校长同吴院士又相互致谢。袁校长同吴院士和我合影后,会见结束。吴院士的报告时间快到了。
我陪同吴院士进入第一会议室,会议室内已满场,有不少师生还站在边上,气氛非常热烈。人大理学院的研究生和本科生大都来听报告,除了上课的学生外。有些物理系的学生也参与了。化学系的教师有:陈自立、郁志勇、张小岗、徐立竞、曹廷炳、杜为红、牟天成、张金凤、梁胜德、秦玉军等。理工大学李晖教授,中科院化学所孙文华教授,首都师范大学鲁晓明教授,聂凤梅副教授等出席了吴院士的报告会。还有来访的华中科技大学俞开潮教授也参加了。
我先简介了吴院士的情况,然后报告会开始,鲁老师建议吴老师坐着为大家做报告,以免太累。吴院士报告的题目“结构化学的分类与调控”(Classification and Modification of the Structural Chemistry)
吴院士开始讲,感谢于澍燕教授的邀请,来到人文科学深厚的人民大学是来学习的,刚才在于澍燕教授的办公室,看到于教授和他的学生经常一起学习《论语》。我最近也在读《论语》,借这个机会也想同同学们一起讨论一下《论语》。
然后,吴院士又谈到于教授在我的实验室工作了两年多,他工作很拼命,是一位“拼命三郎”,你们跟于老师做学生是很辛苦的,但好在拼命工作才能出成果,才能成才。于教授跟随过科顿和Fujita名师,在自组装化学领域作出了许多漂亮的工作。
然后,吴先生转入正题,开始报告。开始说,自组装化学的基础就是结构化学。吴院士将自组装的超分子结构分为四大类:零维、一维、二维和三维。维度的分类以主要特征来定义。如果考虑晶体结构的堆积作用,都是三维结构。如:石墨是二维结构特征为主要特征,层层之间存在范德华作用。根据吴院士提出的结构化学分类规则。吴院士介绍他最近取得的一系列成果,最近吴院士在JACS上发表的风扇形稀土(f)-过渡(d)氨基酸配体金属杂原子簇Gd6 Cu12具有新颖的铁磁性,并且发现了迄今最高自旋值(s=85/2)的单分子磁体。另外还做出了许多不同维度的利用簇为机构基元组装的超分子簇合物结构,具有发光性能。
讲完科研工作后,吴院士马上将话题转到做人与做学问的心得方面,将严肃的学术报告转换到轻松的与师生们谈心的话题上。吴院士讲,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讲的是求知的“三个阶段”。王国维曾讲过“治学”的“三个境界”,大家一齐和着吴院士背诵王国维的“众里寻他千百度”的词。吴院士讲:求知要像追求恋人那样,达到“乐之”的阶段才能将学问做好。“我的学科老师厦门大学的蔡启瑞院士对我说过,选学生要选有兴趣的学生,不要在乎考试名次。我的专业方向导师卢嘉锡先生说过,一个导师如果培养不出几个超过自己的学生就不是好导师。他们是从不同侧面来论述怎样培养人才。我常对我的学生讲,要“乐知”,要对从事的科学研究感兴趣。吴院士还提出了勤奋严谨治学的“网格精神”,强调在自己感兴趣的研究领域里深耕耘,细致探索,孜孜不倦的治学精神。最后吴院士以“乐之是灵感,顿悟有创新。”的妙句与师生共勉。
吴院士的讲话赢得了师生们的满堂掌声。然后,我主持讨论吴院士的学术报告。师生们提出的问题包括手性结构、手性配体合成与应用,结构化学分类的结点选择,超分子组装化学的前景等问题。
吴院士对超分子化学的发展总结出了四大趋势:
一. 功能性超分子的设计
二.手性超分子
三.团簇超分子
四.已知超分子的功能开拓
大家热烈地向吴院士讨论学术问题。此时已经超过11点钟,考虑到吴院士下午有会议,我宣布报告会结束,再次感谢吴院士精彩的报告和对我们在做人和治学方面的至理名言。
所有参会教师都同吴院士一起合影留念。然后,一起陪同吴院士在人大聚友缘C3厅午餐。在餐桌上,大家继续向吴院士请教学术问题。徐立竞副教授问吴院士是福建哪里人?吴院士回答“闽南人”。吴先生又说,我上次访问台湾,跟他们说话,他们感到很惊奇说你会说台湾话?我说我说的是闽南话。台湾话就是闽南话,陈水扁说要把台湾话当成“台湾国”的语言,也就是中国的一个地方语言。所谓台湾本土人和外省人也都是中国人,只是早几百年移去台湾而已。徐老师又说,闽南人都喜欢在外面闯天下。吴老师说因为闽南山多田少,不得不出外谋生,闽南人移居台湾岛早在唐宋时期就开始了。
在热闹的气氛中,用完午餐,我和学生孙庆福一起送吴老师回京丰宾馆,到达时,一点半刚过。然后我们返回学校。
为迎接吴新涛院士来访,我专门写了一首小诗:
题理学院
五行金木水火土
八卦东南西北中
格物道理探宏微
变化科学观动静
(作者于澍燕系中国人民大学化学系责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