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文欣赏
创新文化,指引物构所不断创新
——回忆物构所创新文化的发展过程
林忠庆

我是1990年调到物构所党办工作的。在筹办所庆期间,听老同志自豪地说,老所长卢嘉锡先生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创办和领导了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为叙述方便,以下简称物构所),经过30年努力,使之成为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和特色的结构化学综合研究机构,特别在晶体技术材料方面,实现了高科技产业化的成功突破。

经了解,卢先生早在美国工作时,就在结构化学这个学科领域潜心探索了八年之久。回国后曾想建个现代化的物质结构实验室,系统地开展晶体结构和分子结构研究,但这个愿望一直未能实现。1955年由于他的渊博学识和突出贡献,第一批被国家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60年2月7日技术物理所一所在厦大正式成立,卢先生担任所长。1961年9月22日卢先生被任命为中科院福建分院院长。具体负责技术物理、应用化学、电子学、自动化、稀有金属、数学力学六个研究所和一个生物物理实验室、即后来人们简称“六所一室”的筹办工作。1962年在贯彻党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时候,“六所一室”被列为“下马”对象。但卢先生从未来的社会经济和国家安全角度考虑,认为固体材料,特别是它们的内部结构和宏观性能之间的关系,极其重要。在这关键时刻,他抓住机遇,向中科院和福建省委写了报告,阐述应该把“六所一室”整合为中科院福建物构所的理由和意义。他的设想于1962年8月21日得到中国科学院华东分院的批准,同年12月,卢先生也就自然被任命为物构所的第一任所长。上任伊始,卢先生首先针对所内一部分人,在建所思想上存在的一时模糊认识,提出“一个屁股(合成化学)两个拳头(结构化学、反应动力学)”的办所思想。并在这个思想指导下,制定科研规划,落实研究任务,建造化学楼,设置课题组,培养研究生,引进将帥才,订购仪器设备,购买图书资料,建立各项行之有效规章制度,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把一个初具规模的物质结构研究实体运转了起来。不久物构所即在过渡金属络合物和光学晶体材料的研究中,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当时物构所作为主要单位之一,参加了我国人工胰岛素晶体结构的测定工作,为这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做出了贡献。

“文革”中在周总理的关心下,1971年卢先生即被“解放”出来工作。1972年他针对技术晶体材料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新技术晶体材料的新思想、新建议。1973年他接着提出固氮活性中心的网兜模型,即福州模型Ⅰ和福州模型Ⅱ。这跟当时的西方国家比,至少早了4年。同年他还提出“结构敏感”性能的新概念,并指导选择电光、非线性光学、激光等功能材料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使所内的有关课题组接连不断地研制出低温相偏硼酸钡(BBO)、三硼酸锂(LBO)、硼酸钕铝(NAB)、掺钕硼酸钇铝(NYAB)等一系列新技术晶体,其中BBO、LBO曾分别获得中科院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国家发明奖一等奖和第三世界科学院化学奖。这两块晶体曾被外国人赞誉为,中国人按照自己的科学思想创造的、世界公认的、最优秀的紫外倍频晶体。

1978年,在祖国科学春天来临的日子里,卢先生高兴地应邀出席中国化学年会,并作《原子簇化合物的结构化学》专题报告。这个报告犹如新的动员令,为物构所吹响了向过渡金属簇合物结构化学的进攻号角。随后他又与时俱进,在指导思想上提出:“立足改革,立足竞争,立足创新,把物构所真正办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结构化学综合研究基地。做到实验与理论、化学与物理以及其它学科、结构与性能、静态与动态、基础与应用等五重相结合,勇攀科学技术高峰。要面向四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多作贡献。”这些思想和方法,对物构所一直以来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981年5月,卢先生在中国科学院第四次学部委员大会上被选为中国科学院第三任院长,属担任这一职务的第一位自然科学家。以后又当选第七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第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这么长的时间,卢先生虽然住在北京,缠身的事情又很多,但他始终没有忘记物构所的建设和发展,特别是关心福晶公司的发展。他曾多次指出:福晶公司要充分依靠所里人力、物力、知识资源优势,努力走产学研、技工贸一体化发展道路。1993年我所由于发生以专利入股的科凤争议案,使福晶公司的生产受到严重干扰,给物构所各项工作造成很大损失。卢先生知道这个事后,十分重视。当时他不顾年高体迈,多次回所听取福晶公司关于知识产权保护情况的汇报和今后如何进一步推动高科技产业化的设想。在卢先生指导下,在全所职工的共同努力下, 1998年经国际经济仲裁委员会终审判决,我所终于在法律上赢得了胜利,并获得了一笔赔偿。福晶公司没有辜负卢先生期望,2000年出口创汇超过1000万美元,2001年改造成物构所的一个控股公司上市,2004年产值突破亿元大关。物构所职工,包括离退休人员在内,也在公司改制的发展中,普遍得到实实在在好处。福晶公司在自己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为中科院系统研究所创办的高科技企业,积累了成功实现产业化的丰富经验。

1992年我被提任副所长,一度协助所长黄锦顺抓后勤工作。记得我曾两次与王仕雄同志进京申办征地手续,都得到卢先生的悉心指导与帮助,使我所很快优惠征到41. 7亩连片地。物构所的科研用地和生活基地,也从建所初期的猫山、鼠山走下来,扩展到开阔平坦的杨桥路大街旁边。当年黄所长就在这块近150亩的连片宝地上,重新制定整个园区的绿化计划和远景建设规划,然后填土铺路,种草植树,并逐年盖起图书馆、供电房、华晶楼,还盖了六座具有防震能力的框架结构宿舍楼。接着新一届领导班子更是以建设整洁优美的工作环境为己任,高标准地重新装修了物理楼,高标准地构建了灯光篮球场和网球场,花巨资新盖了研究生立志楼和新颖气派的化学实验楼,以及过渡使用的生产晶体实验楼,现在又着手新盖十五层的纳米楼,使物构所的园区建设大大地迈前了一大步。当年丁天印等人在大门口组织种植的小叶榕,现在胸围已有2. 36米,木棉树(又称英雄树)胸围已达2. 45米,路边种的南洋楹胸围竟达2. 92米之大,物构所的园区环境大大改观北大门门面也充分显现了它的宽阔气魄科研人员工作条件职工的生活质量都得到改

1996年3月,面对全社会各行各业酝酿的文化建设,凑巧赶上卢先生回所指导工作,我想找他为我所的创新文化题字,以便引导物构所科技工作者不断创新。卢先生叫我先到职工群众中征集方案,看后再说。我从最了解物构所情况的老同志中很快收集到六个方案送去选择。这些方案均是根据卢先生30多年来讲话、报告,逐步完善的办所思想和治所方略写成的,写得都很好,但有的文字写长了,不好记;有的内容写专了,不全面。最后他认可林一德建议的“团结、奋进、求实、创新”八个字,并正式写成条幅(见附图)交给我。我一看,不仅字写得秀丽、刚劲,而且内容全面、深刻。当时我领会头两个字,讲的是现代科技,要以团队力量作基础,才能上水平,所以要团结。后两个字讲的是,科技人员要以追求进步为动力,才有爆发力,所以要奋进。再下来两个字讲的是,要求面对客观现实,面对实际需求,出成果、出效益,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支持。最后两个字讲的是,科研的价值在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永远保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正如中外文教界名人的形象比喻:“创新是我们撬动地球的支点。”我高兴极了,拿着条幅请富有这方面经验的陈金泉同志加工制成一块匾,挂在所的会议室里,以便大家观瞻和学习。后来才知道,这八字还跟中科院第五次调整的办院方针相吻合。这个方针在2002年1月正式表述为:“两个面向,两个加强,一攀登,三贡献”,即面向国家战略需求,面向世界科学前沿,加强原始科学创新,加强关键技术创新与集成,攀登世界科学高峰,为我国经济建设、国家安全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为把我国建成创新型的国家,不断作出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创新贡献。卢先生当年为我所认定、题写的这个条幅,意义重大。它是物构所创新文化的核心内容,不仅是物构所不断创新过程的写照,而且代表了物构所的未来希望和发展方向。  

1997年我已改做工会主席工作。为了树立物构所的对外形象,我以工会名义开始向职工征集物构所的标志性图案,多数职工踊跃参与,共收集到53个设计方案,其中吴锵金同志根据卢先生的办所思想和物构所的特色产品设计出来的图案,形态新颖,色彩鲜明,象征意义全面贴切,具体内容可见(98)所办字2号文《颁发我所所徽说明》。在全所职工公决时被首肯。后来我拿吴锵金同志设计的图案,请福建教育出版社美术室主任谢从荣用电脑加工制作成一个标准的所标图案(见附图)固定下来使用。1998年经所工会、人教处、办公室三个部门商定,按照所标图案铸造了800枚所徽(见附图)。当闪闪发光的所徽佩戴在职工胸前时,曾为不少兄弟单位的职工所羡慕。

2000年5月,我结合所庆40周年,又以工会的名义向职工征集所歌歌词,共有五位同志提交了六个方案,其中练榕平同志创作的歌词写得比较好。歌词通俗易懂,气势磅礴,内容分三段,既有对过去艰苦奋斗、硕果累累的美好回忆,又有对未来团结奋进、再创辉煌、再谱新章的共勉激励,在全体职工公决时被首肯。据说当时练的丈夫、孩子全家都参加了这次创作活动。后经许多人修改补充,正式形成大家都能接受的所歌歌词。事后我到福建师大请名作曲家刘家基教授谱曲,歌曲旋律优美,节奏明快,是一首鼓舞职工斗志的好歌,为我所职工所喜听乐唱(见附图),具体内容可见2000年8月18日所工会下发的《关于印发我所所歌的通知》。在所庆歌咏比赛时,各处室各班组的职工,都唱出了感情,唱出了水平。

2005年所长洪茂春和书记程文旦根据张乾二院士为代表的老同志建议,酝酿物构所建立卢先生的纪念像,并请卢葛覃负责具体抓这件事。卢嘉锡先生铜像由朱庆棠女士设计,经一年多努力,终于2006年12月落成。铜像(见附图)坐落在北大门的广场上,地势稍高,形胜壮观。底座青石正面刻着中科院院长路甬祥的题刻:“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卢嘉锡”十七个大字,后面刻着他的一生简历。底座上头是卢先生立像,两眼远眺,若有所思,好象重温他的专著《过渡金属原子簇化学的新进展》;左手拿着分子结构模型,似乎在考虑,今后怎么开发它的宏观性能;右手自然下垂,宣示他的坚定信念和刚强毅力。铜像四周绿草如茵,绿草上种植葱榕、翠柏、四季桂、山丹丹等各种造型优美的树和花,环境独好,是人们瞻仰卢先生光辉形象,学习他一生不断创新精神的好地方。

从此,以所风、所标、所徽、所歌、所的优美环境、适应创新需要的各种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以及信息交流体系、所的科技创新代表人物栩栩如生的纪念像等为主要内容,整合成了富有物构所特色的创新文化,它将鼓舞物构所一代又一代的科技工作者,不断创新,永远创新!
     
                                 ( 2010年4月25日)
中科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
地址: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杨桥西路155号(西河) 邮政编码:350002
Copyright © 2000-2009 fjirs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备案号:闽ICP备05003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