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秋,我到北京出差,住在中关村招待所 ,蔡良机处长和施剑秋先生也出差也住在中关村招待所。那天我在招待所餐厅吃早餐,蔡良机处长走过来对我说,卢先生上午来北京,要我和剑秋早餐后和他一起去首都机场接卢先生。
我们三人到达首都机场时 ,中国科学院派来的小车已在机场出场通道口等候。11点多,卢先生乘坐的航班到达首都机场,我和剑秋随蔡处长迎上去接过卢先生的行李,将它放进小车的后备厢,然后我们随卢先生一起乘车去北京友谊宾馆。到达宾馆后,我们将卢先生的行李提进房间后欲离开,但是卢先生执意要留我们吃午饭,看到蔡处长同意留下,于是剑秋和我也留下。
头一次和卢所长共进午餐,我感到很拘束。施剑秋也是闷头吃饭。和蔡良机说话的卢所长看出我和剑秋的拘谨,便说;“剑秋,小陈,随便吃,随便吃”。还风趣地说;“这里的大米可比所里食堂的大米香,这里的馒头可比所里食堂的馒头白”,说的大家都笑了起来。
卢嘉锡所长平易近人,幽默风趣,待人和蔼可亲的作风被许多人所称道。那次我到北京出差,被蔡良机处长“抓个顺差”,做点物构所职工应该做的事,但是却受到卢所长的温馨款待,近距离地感触到卢所长平易近人,幽默风趣的魅力,可以说是被蔡良机处长“抓差”得到的意外收获。
我是1976年入所,当初分配在分析组,跟从陈则树老师学习"原子吸收光谱法分析技术"。陈则树老师承担了“化学模拟生物固氮”项目中“原子吸收法测定固氮酶活性中心模拟物中钼和铁元素的定性及定量分析”等任务。我给陈老师“做下手”。陈则树老师为人诚恳忠厚,工作认真负责,业务精益求精的特点,为物构所老同志所熟悉。但是分析组属支撑系统,有次媒体记者来采访卢所长,要给卢所长“拍科研照”, 卢所长却把记者带到吸收光谱实验室,和原子吸收光谱实验室的人员“合拍科研照”。我想卢所长是以这种方式来表示对陈则树老师分析工作的肯定,反映出卢所长对支撑系统的重视,显示了卢所长“既着眼大处,也关照小处”的行事风格。
据袁家骝先生回忆,1942年5月30日他和吴健雄女士结婚时,举行婚礼的地方是美国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院长罗伯特·密立根先生的花园。密立根夫妇是主婚人。密立根先生是美国第一位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他为了祝贺袁家骝先生吴健雄女士喜结良缘,特意在他家花园举办了一场聚餐会。那一天,闻讯赶来祝贺的中国留学生有卢嘉锡、钱学森、顾功序、张文裕、毕德显和林家翘等。袁家骝先生回忆说;“ 那天晚上特别热闹,我们尽情地玩得很晚、很晚。卢嘉锡主持了当晚的聚会,他当时是中国留学生俱乐部主任”。可见卢先生在学生时代就有很强的组织能力,在中国留学生中有一定的威望。
在卢先生领导和倡导下,物构所充满学习思维创新的气氛。工作生活在物构所独到的学习思维创新的环境中,使我产生写“学习思维创新”文章的冲动,于是我凭借在物构所三十多年经历的积累,结合科研单位实际,写出论文《学习思维创新》,对科研创新的规律特点和方法进行了较系统的理论探讨, 文章被《科学新闻》刊登后,被中国科学院党委(现中国科学院京区党委)创新文化 >> 文化园地收录。为中国科学院创新文化建设做点事情。另外几篇闽都文化暨海西文化建设的文章也受到有关机构和媒体的关注。
卢先生常说;“一个老师如果不能培养出几个超过自己的学生,他就不是一位好老师” .长江后浪推前浪,今天物构所在以洪茂椿院士为首的新领导班子带领下,继承和发展了卢先生的"五重结合建所思想",广纳海内外才俊,面向国家与地方的重大战略需求,承担了国家与地方的许多重大科研任务,研究经费突飞猛进,科研成果捷报频传,产业开发利润喜人,人才培养桃李满天下,园区建设又上一台阶。五十年前卢嘉锡所长率领一批年轻学子和复员军人在荒蛮的“猫山”“鼠山”“刀耕火种”创建出来的物构所,在卢先生弟子洪茂椿院士的出色领导下,绽放出更加绚丽夺目地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