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文欣赏
喜迎物构所建所50周年
——在物构所任职三年多难忘的岁月
梁敬魁

20几年前,我曾在中科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工作了3年多,先是任职“代理所长”,几个月后转为“所长”直至届满返京,回到我的原工作单位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在物构所的这段经历给我留下了刻骨铭心的美好记忆,至今我仍念念不忘我的“物构所时期”。产生这样的情结,不是因为我为物构所做出了什么值得夸耀的成绩,而是在那里我得到了中科院和物构所的领导以及所里的同事们太多的关怀、照顾、体谅和支持。

赴任履职犹徬彷

事情还得从我在原工作单位的情况说起。

在物理所,我是党委委员、晶体学研究室主任,随后担任相图与相结构研究室主任、课题组长。1983年夏,物理所领导班子换届,采用群众民主推荐和领导考核相结合的方法任命领导班子,我被群众推荐、领导考核定为物理所副所长,送科学院党组待批任命。几个月后,科学院干部局告知我未批准,“另有任命”。1984年3月,我被中国科学院党组任命为福建物构所代理所长;当年7月,经中共中央组织部同意,我被任命为所长(任期三年)。

在任命为“代理所长”时,我便服从组织调动,很快就到福州赴命了,但思想上却存在诸多顾虑和困扰。我是一个在晶体结构化学、材料科学和固体物理三个学科的交叉领域从事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的科学工作者,我的课题组配备了在当时比较完善的仪器设备条件,并招收了一批研究生,可以说当时我在物理所的研究工作有了较好的基础。再说我这个人并不擅长做行政管理工作,我的研究生也不愿意从物理所转为物构所的研究生。此外,我的工作调动也会给家庭带来一些困难:我老伴在高能物理研究所中关村分部从事核技术应用的研究工作,预计在福州很难安排她的专业工作,到福州将面临改行的问题;我的女儿当年以198分总成绩(只差2分满分)考取北京市重点中学——北京大学附属中学初中部学习。一般而言,北大附中的毕业生绝大部分都能考取大学,因此她也不愿意转学到福州。

从个人和家庭的情况来看,我更适合留在北京工作。然而作为一名党员,作为一名党培养的科技工作者,我又觉得应当服从国家需要,服从组织安排(当时物构所常务副所长黄金陵教授,已调任福州大学校长),更何况是恩师创建的物构所的工作需要,在责无旁贷的任务面前,我不能一味强调个人和家庭的困难……然而困难确是不易摆脱的客观存在,这就造成了我心犹徬彷两地的状态。

 

春风化雨解后忧

我非常感谢中科院和物构所的领导采取两全其美的解决办法,即:我的行政关系不转到物构所,保留我在物理所的研究课题和研究生指导工作;物构所的行政管理由党委和常务副所长负责,我主要参与领导科研方向的制定,科研体制的改革设置,科技人员职称的评定和聘任,科研成果的评价,研究生的招收和培养,协助卢嘉锡先生处理所学术委员会和学位委员会的日常工作,以及科学院化学部对物构所评议的准备工作等。这样我就无需全部时间在物构所工作。物构所领导为了使我不脱离研究工作,在所里也组建了一个“相关系与相结构”研究组,招收研究生,购买了必要的仪器设备,开展研究工作。由于我不是全部时间在物构所工作,为了方便福州——北京两地的联系,物构所与物理所商定,在我北京宿舍安装一部电话(当时安装电话是很困难的事),座机费由物构所负责,每月通话费由物理所支付。我非常感谢当年中科院和物构所的领导事先为安置我这样一个“非全职所长”所做的周详安排和照顾,也非常感谢物构所职工对我的宽容、理解、同情、支持和帮助。

1984年初,我只身到福州任职,住物构所招待所,吃在食堂,生活上虽有诸多不便,然而令我难忘的是物构所领导和同志并没有把我当成外来人,而是开诚布公,和谐相处,团结协作,相互支持、谅解和配合,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办好物构所。

我在福州的日子里,精神十分愉快。难忘的是物构所的桂花香,晚饭后步出南门,与同志们一起上闽江堤坝,无拘束地聊天,天南海北地谈论物构所的往事、趣闻和大家的希望与要求,这使我对物构所情况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使我在处理事关群众利害关系的事时,尽可能地做到“公平、公正、公开”。我说的“尽可能”,也就是有力不从心之处,例如处理职称评定的事,我深知要做到大家都满意是比较困难的,但令我感到欣慰的是,只要出于公心,不掺杂个人恩怨,即使存在偏差,也能得到群众的谅解。

1986年夏天,福建省高干体检时,发现我心电图有Q波异常,疑为心梗,随即住进福建省心血管研究所病房进一步检查,不让回物构所,由所人事处的同志把住院所需的衣服、用品送到病房。经十多天的住院检查,仍查不出心电图可疑Q波的原因,疑为陈旧性心梗。这段时间我十分感谢物构所领导和同志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我深感身体条件以及政治思想水平和管理能力都难以胜任所长负责制所赋予我的职责,深怕任务完成不好,辜负卢先生和物构所同志们的期望。同时我也有意于在尚能工作的时间里,集中精力从事具体科研和研究生培养的工作。

1987年,在一届任期满后,我辞去所长职务获准,回到物理所继续从事科研工作。

 

献上美好的祝愿

承蒙物构所领导的关爱,我至今仍兼任物构所研究员和博士生导师,并在“立志楼”研究生公寓安排有临时住房,提供了可随时回物构所进行学术交流和访问的充分条件。虽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之心,但毕竟年事已高,精力有限。我十分惭愧,每次回物构所所能做的贡献十分有限,而更多的是得到领导和同志们的关爱和照顾,深感亲切和温暖。

忆往昔,看今朝,感慨良多。福建物构所秉承创始人卢嘉锡院士提出的“五重双结合”的科研指导思想,经半个世纪的努力,已逐步发展成为拥有结构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光电子晶体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科院光电材料化学与物理重点实验室、福建省纳米材料重点实验室和工程实验室等有特色、有重要国际影响的我国结构化学、新晶体材料和纳米科学综合研究机构,是中科院在海峡西岸的重要创新科研基地。近年来,科研设施更新,购置许多先进的仪器设备,实验大楼拔地而起,为科研工作营造了良好的环境。

昔日狭窄的物构所南门,如今是屹立着物构所创始人卢嘉锡院士铜像的广阔壮观的北大门。过去通向实验工作区的是崎岖弯曲的坡路,而今是平坦的康庄大道。作为物构所标志性建筑,过去是闽江之畔高耸的九层物理大楼,而今是设备现代化、雄伟壮观的化学大楼。简陋的研究生宿舍已被新建的生活方便舒适的九层“立志楼”所替代。作为研究机构很重要的图书馆,以前只是在已拆除的化学楼占用一小部分楼房,而今已建成了一座内存诸多相关专业的图书和杂志,设施比较完善、现代化的明亮宽敞、便于阅读的独立图书馆楼。过去为弥补科研经费不足,人工晶体生长创收只是在课题组小规模地进行,而今的“华晶楼”是上市企业“福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研发和生产基地。

近年来,物构所的科研成果丰硕,特别是研究开发万吨级CO气相催化合成草酸酯和草酸酯催化加氢合成二乙醇(煤制二乙醇)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与江苏丹化集团、上海金煤化工新技术有限公司合作完成的“万吨级煤制二乙醇成功实现工业化示范”,被两院院士评为“2009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这一工业化示范装置可利用我国相对丰富的煤炭资料,经济效益高,将为我国的能源和化工产业做出重要贡献。作为研究所科研工作的主体,现已从国内外引进了一批充满朝气,勇于创新,刻苦钻研,学有所长的具有博士或博士后学位的青年学者。这些年富力强,具有忘我拼搏攀登精神的科技人员是物构所的希望所在。

在庆贺建所50周年之际,展望未来,充满期望。衷心祝愿福建物构所,在面对我国科研事业大发展和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蓬勃兴起的新形势下,团结奋进,勇于开拓,与时俱进,求实创新。积极推进“中科院海西研究院”的筹建。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紧密围绕中科院提出的新时期发展战略,面向国家战略需求,面向国际科技前沿,进一步凝练创新目标,为物构所建成具有创新型的国际先进水平研究机构,为服务海西经济,为“十二五”规划,为创新2020方案,为科教兴国做出更大的贡献。

 

 

(本文作者系中国科学院院士,凝聚态物理和物理化学两个专业的博士生导师。现为北京凝聚态物理国家实验室和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科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兼职研究员和博士生导师。)

中科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
地址: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杨桥西路155号(西河) 邮政编码:350002
Copyright © 2000-2009 fjirs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备案号:闽ICP备05003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