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文欣赏
记忆中的“玉兰园”
黄存平

今年五月,大儿子诗笛高中毕业并被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计算机专业录取。作为一点小犒劳,我带他去拜访福瑞德先生——一位国际象棋老师。儿子喜欢下棋,小学四年级时曾打入学校的决赛。福瑞德先生退休后搬住佛罗里达州玛丽特岛上的落日海湾公寓。我们来到公寓的时候,映入眼帘的尽是苍松翠柏,还有佛罗里达特有的优雅的棕榈树。我带着儿子在鸟语花香中走向公寓的西头。但见数百米宽的印第安河在柔和的阳光下闪着金光,缓缓述说着恒古的童话。面对良辰美景,一股淡淡的乡愁袭来,我们顿时都沉默了下来。突然间,儿子用生疏的汉语打破了沉寂:“这里真像我们福州的家。”“福州的家”指的是物构所,同样绿树成荫,同样西傍天河之水。

诗笛1992年4月初在福州出生。物构所13号楼103号是他的第一个家。与佛罗里达的橡树及棕榈树不同,物构所的树是儿子所说的长胡子的榕树,更有令人神往芬芳醉人的白玉兰树。每当夏日降临,我推开催化实验室的窗户,就能摘下几枚清香迷人的白玉兰花,回家放在儿子床头。日复一日,儿子在白玉兰花的芳香中成长,一直到他四岁时离开福州随我们来到美国。

是啊,玉兰树让物构所的孩子枕着她的芳香入睡,护佑他们成长;玉兰树见证了物构所五十年的光荣和艰辛,理想和实践。物构所人的青春和梦想都留在浓得化不开的玉兰树荫下。

面对落日海湾的美景,我的心回到二十二年前(1988)。当时我作为一个新人加入物构所这个大家庭。八年后,我得到王宽诚基金资助赴美访问研究,作为物构所海外军团的一员,我从未忘记这片养育和栽培了我的风水宝地。当初卢先生在一片荒山坡创建了物构所;五十年后的今天,物构所成了闻名于世的结构化学、晶体材料和催化化学的研究重镇。我一直在想,一个研究所赖以生存的基石是什么?

一个研究所能立于不败之地,总是受益于优秀人才的继往开来。在培养人才方面,研究所和大学有相通之处。美国顶尖名校成功的秘密武器之一是教师队伍的倒三角结构:名教授多于普通教授,教授多于副教授,副教授又多于助理教授。作为著名科学家和教育家的卢先生,多年游历于英美著名学府,对这些办学理念的领悟要比我们每个人都深刻得多,卢先生立足中国国情融合中西文化所形成的培养人才的理念,通过他的身体力行也通过“卢门弟子”的传承得以发扬光大。我是受益者之一。

1988年初,我被录取为物构所硕士研究生(材料科学及工程专业),有幸师从张炳楷恩师。炳楷老师是卢先生早年的一名研究生。在我正式进入实验室前,炳楷老师给我一对一地上了一星期的课。相关课程包括卢先生创办物构所及其对人才培养的理念。炳楷老师对催化研究的理解,对事业的执着追求影响着我这一生。在有些人眼中,研究新结构、合成新物质似乎就是物构所的全部,然而炳楷老师有他独到的见解。他坚信先生创立的物质结构研究所是以基础研究为出发点最终以开发新材料为终点。当时的催化楼是一个两层小楼,它的东南面是四层的化学楼,西南面则是九层物理大楼。炳楷老师风趣地说:今天卢先生让化学、物理为催化遮风挡雨,日后必定也会有催化之花迎风怒放。二十二年来,在历届领导和同事们的共同拼搏下,“煤制乙二醇”工艺终于取得了成功,为此努力过的每个人都感到无比自豪。这也证实了炳楷老师对物构所催化前景的预言。想到恩师无法见到这迟到的奇迹,我的心充满惋惜。

记得当年炳楷老师向我介绍了小分子活化的概念,并指出一氧化碳活化是这一课题的关键。他指出这是蔡启瑞先生领导下一个碳(C1)化学的子课题。对于一个以煤为主要能源的国家,这重大国家攻关课题的成果必将为中国带来福音。炳楷老师对这一课题从化学反应、工艺流程、催化剂设备、系统优化及成本核算都作过深入的研究。他还特别指出,这一课题引进陈怡盾先生非常重要。多年前,陈先生在南靖合成氨厂建立了一氧化碳加氢的基地。炳楷老师鼓励我要以陈先生为榜样,务实苦干。炳楷老师比陈先生年长,资历更深。但他坚决以“先生”相称。当时,只有卢先、蔡先等德高望重的老一辈科学家有“先生”的美称。由此可见炳楷老师对有贡献的人的敬重。在炳楷老师指导下,郭廷煌老师和我合成了高效的纳米级钯-锆催化剂,通过连续一千小时的中试,并成功申请了一份中国发明专利。

催化研究涉及多方面知识和技能,炳楷老师特地为我推荐了不同学科的老师,那是一份长长的名单——我称之为“求师图”。这求师图可帮了我的大忙。我记得,是郭廷煌和陈林枫老师为我调试好了色谱仪,王金木、兰花水老师则为我实验设备的建立、反应器的安装设计出了不少力。张琳娜老师借给我她刚从国外引进的红外原位分析反应器。而造访绍芳老师总有许多收获。每一次见到绍芳老师,她总是谦虚地说,她是学物理的,千万不要问她化学问题。绍芳老师的音容笑貌犹如“美丽的晶体”让人感动回味至深。我还听过锦顺所长的半年结晶化学课,刘春万老师一整年的量子化学课。庄鸿辉老师帮我解决了钯粒子大小分布及点阵常数的计算。

最难忘怀的还是求学核磁共振谱的经历。我对碳谱的化学位移一直心存疑惑,按照“求师图”,我到谱学实验室找葛覃老师。葛覃老师热情地谈了她的看法,并找来参考书,对照例题作了进一步解释。她还特意请来了杨文火老师。文火老师学识渊博,他详尽介绍了核磁共振原理及氢、碳谱的区别及应用。最后,他从书架上取出一本由他、王宏均和卢葛覃合著的核磁共振在化学上应用的16开本专著给我阅读参考。并补充说,葛覃老师为此书付出了很大心力,是她亲自打印校对了全书,书中的百来张图表均由她手工绘制。求学核磁的同时,我体会到科研人员都对卢先生的建所理念有着由衷的认同,他们诲人不倦,甘为人梯。随后的几年,文火老师和我成了忘年之交。他帮我解答了许多核磁共振的难题。九十年代中期,他与陈长章老师合作,完成了食用油去除黄曲霉毒素的研究,并成功在福清完成技术转让。牛刀小试,大功告成。文火老师对我畅谈了很多研究心得及人生感悟,对我的学术生涯及建立乐观向上的人生观影响至深。现在斯人已驾鹤西去,我希望能以这少许文字纪念这位我所景仰的师友。

一年后,我精心准备了一篇论文稿请炳楷老师审评。约摸过了一星期,当我忐忑不安地来到老师办公室,摆在我前面的论文已“面目全非”,炳楷老师几乎对每一句话都作了修改。老师手术后右手乏力,书写缓慢,在十来页手稿上见缝插针地修改十分不易。除此以外,许多地方都贴上了修改意见的小纸条。老师的精心修改让我感动。而让我至今记忆犹新的是,他一针见血地指出,该文对催化剂的合成动力学及表征有新意,可是文字表述多有不通之处,患有文革后学生重理化轻文法的通病。我满脸羞红,无地自容。老师见我难堪,缓了一口气,叫我把“求师图”拿来,并在上面添加了一行字:文字写作——杨钊良……。

草酸酯项目小试完成后,又经三年攻关而获成功。但在项目鉴定后,炳楷老师却要退休了。那是一个寒冷的午后,炳楷老师把我叫到他的办公室,沉默良久后他说:今天是我在职的最后一天,以后不能再帮你了,你要自立自强,好自为之。说完从抽屉里拿出一本黑色袖珍英-汉、汉-英双解词典送给我。我恳请他签名留念。

物构所重视人才的理念体现在给人以理解、机会和帮助。1992至1993年间,葛覃老师申请到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并邀请我加入她的课题。95年在黄所长的推荐下,我申请到了王宽诚访问学者基金,于96年初赴美从事光催化研究。一年后,导师好意相留,并帮我申请攻读博士的奖学金。但我的留学期限已近,为了争取以自费的方式延长留美的年限,我写了一封长信给在京的卢先生,恳请他支持。一个月后,我收到中科院来信,信中说鉴于卢先生的指示,同意延长攻读博士的期限。在随后的三年半时间里,我修完了本科、研究生及博士学位要求的所有课程,大多数课程都名列前茅,因为我心里充满对卢先生、对玉兰园众多师友的感念。

如今我是两个孩子的爸爸(小儿子1999年出生),为了保障他们接受先进的教育,加上他们都不会汉语,我一家选择在美国定居,但是玉兰园一直是我们须臾未曾忘却的精神家园……

辞别福瑞德先生走出落日海湾公寓时,已是晚霞满天。大西洋的晚风从玛利特岛的东边吹来,摇曳着金光闪闪的棕榈树。然而异国美景没有让我陶醉,因为我的心正穿越爱因斯坦弯曲的时空,在玉兰园的花丛间漫步。此时儿子忽然问了一个让我瞠目结舌的问题,“Dad,为什么我们福州的家要种那么多的玉兰树?”是啊,我们都习惯于乘凉,从没想过前人种树的艰辛。先生创办的物构所早已成为所有物构所人包括学生及家属的家园。我猜想白玉兰根植于物构所,或许就因为卢师母的名字里有一个温润的“玉”字。(编辑:杨钊良)

(作者为美国中佛罗里达大学佛罗里达州太阳能中心高级研究工程师)

中科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
地址: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杨桥西路155号(西河) 邮政编码:350002
Copyright © 2000-2009 fjirs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备案号:闽ICP备05003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