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 ARP系统 继续教育网 English 邮箱登录 网站地图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通知公告>学术报告
实验室研究进展背后的故事、空间电荷转移高分子荧光材料
更新日期:2023-06-26  

  题 目:实验室研究进展背后的故事 

  报告人:池振国 教授 

  单 位:中山大学化学学院 

  时 间:2023/6/30 09:00 

  地 点:嘉锡楼三层大会议室(305) 

  ---------------------------------- 

  附简介: 

  池振国,中山大学化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获聘中山大学逸仙学者岗位聘任计划的优秀学者岗位。分别在杭州大学(1991年)、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1994年)和中山大学(2003年)获得理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2003-2006年曾分别在复旦大学和国外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6年底中山大学相关人才计划引进副教授,2013年晋升为教授。2015-2016年在国外做访问学者工作。2017-2018年曾在湛江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挂职副主任。主要从事有机聚合物光电功能材料与器件以及液晶高分子材料开发研究。发表SCI期刊论文200余篇,包括CCS Chem、Chem、Angew Chem Int Ed等国内外重要期刊论文,全部论文他引超过1.7万次,16篇论文进入ESI高被引论文,H指数72。入选2022年度科睿唯安(Clarivate)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和爱思唯尔(Elsevier) “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授权中国发明专利70余件。2008年起主要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和面上项目6项、广东省前沿与关键技术创新重大专项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1项。获得2018年度广东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2021年第十六届广东省丁颖科技奖。 摘要: 刺激响应性有机发光材料是指在外界刺激作用下,有机发光材料的发光颜色、发光强度或发光寿命等发光性能能够发生明显响应,因此,其在发光器件、传感、信息防伪加密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本实验室在有机发光材料的力致发光变色、光致发光变色、力致发光和电致发光等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工作,本报告在介绍实验室在刺激响应性有机发光材料方面研究进展的基础上,重点讲述各研究进展背后的故事。这些故事对学生和年轻老师开展科研工作有一定的启发。  

  ---------------------------------- 

  题 目:空间电荷转移高分子荧光材料 

  报告人:邵世洋 教授 

  单 位:海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时 间:2023/6/30 11:00 

  地 点:嘉锡楼三层大会议室(305) 

  ---------------------------------- 

  附简介: 

  报告人简介:邵世洋 海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优青获得者,2006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化学学院获学士学位,2012年在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主要从事光电功能高分子的合成化学与性能研究,代表性成果包括“空间电荷转移高分子荧光材料”和“聚芳醚高分子磷光材料”等。在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Adv. Mater.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0余项;作为负责人主持国家基金委、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子课题、中国科学院项目等7项;获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2013),入选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优秀会员(2019);任《发光学报》和《应用化学》青年编委。 摘要: 高分子荧光材料目前主要采取电子给体(D)与电子受体(A)共轭连接结构,发光本质来源于给体到受体的分子内化学键电荷转移,其分子设计面临两方面挑战:一是共轭结构易于导致发光光谱红移,不利于蓝光的实现;二是给体与受体之间的电子耦合较强,不利于单线态-三线态能级差的降低和热活化延迟荧光效应的实现。有别于传统化学键电荷转移高分子荧光材料,报告人提出了“空间电荷转移高分子荧光材料”的设计概念,通过非共轭高分子骨架实现电子给体与电子受体的空间 -堆积排列,发展了具有空间电荷转移效应和热活化延迟荧光效应的高分子荧光材料,实现化学结构从共轭高分子到非共轭高分子的转变、发光本质从化学键电荷转移(through-bond charge transfer, TBCT)到空间电荷转移(through-space charge transfer,TSCT)的转变,不仅突破了经典高分子荧光材料蓝光效率偏低的限制,而且实现了覆盖可见光区的全色发光以及白光发射,成为构建高效高分子荧光材料的新途径。  

  ---------------------------------- 

  报告网页链接如下:池振国教授学术报告链接 

  邵世洋教授学术报告链接 

上一篇:Structure search using DMC coupled with CALYPSO下一篇:面向人工智能时代的密度泛函方法开发与应用、Theory for super-resolution optical and electric techniqu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