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 ARP系统 继续教育网 English 邮箱登录 网站地图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新闻动态>科技资讯
锂离子电池新型正极材料研究取得新进展
更新日期:2015-08-11  

  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董全峰教授课题组在锂离子电池新型正极材料研究取得新进展,研究成果以High performance polyoxometalate-based cathode materials for rechargeable lithium ion batteries为题发表在《先进材料》期刊上(Adv. Mater., 2015, DOI: 10.1002/adma.201501088)。 

  传统的锂离子电池体系基本上都是基于“摇椅式”的充放电机理,其活性材料是几种窄通道、寡位点的Li+嵌脱出化合物。基于这类材料的锂离子电池无法满足人们对规模蓄电及电动汽车动力电池体系在功率密度、能量密度、成本及可靠性等方面的更高要求。欲实现高比能量、高比功率的新型二次电池必须依赖于新型的反应机理及材料种类的突破。 

  该项研究开发出具有多种不同离子储存能力、较大离子储存容量、多位点、宽通道且可再生、低成本的团簇分子Li7V15O36(CO3)材料用于锂离子电池。不同于传统“嵌入/脱出”反应机理的锂离子电池材料,此类材料具有较高的电子电导率和扩散系数,因此中表现出了非常优异的功率特性。在极高功率密度下(质量比功率25.7 kW kg-1,体积比功率55 kW L-1)仍能释放出370 Wh kg-1的能量密度(体积比能量795Wh L-1)。同时,这种材料还表现出可快捷、方便再生的特点。 

  该项研究由厦门大学董全峰课题组和英国Glasgow大学Leroy Cronin教授课题组合作完成,厦大为第一完成单位。研究工作得到科技部“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以及Kelvin-Smith Research Fellowship资助。

  Li7V15O36(CO3)材料的质量比功率和比能量图,图来源:Advanced Materials 期刊 

        (来源: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http://chem.xmu.edu.cn/show.asp?id=1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