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 ARP系统 继续教育网 English 邮箱登录 网站地图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通知公告>学术报告
CO吸附能是否能够作为CO2电还原反应催化剂的描述符?、原子尺度金属活性中心电子结构精准调控与反应机制、Cu基材料电催化CO2还原
更新日期:2024-05-22  

题 目:CO吸附能是否能够作为CO2电还原反应催化剂的描述符?

报告人:徐冰君 教授

单 位:北京大学

时 间:2024/5/25 09:00

地 点:海西院综合楼231会议室

----------------------------------

附简介:

徐冰君,现任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李革赵宁讲席教授。国外大学博士(2011)和博后(2011-2013),于2020年加入北京大学。曾获ACS石油研究基金新人奖(2015);I&EC有影响力学者(2018);教育部长江教授(2020);I&EC Early Career Fellow。现担任Science Advances、Catalysis Today与物理化学学报副主编,Scientific Reports编委。徐冰君课题组致力于多相热、电催化界面机理研究,发展界面敏感的原位表征技术,开发高效、高选择性的催化材料与过程。在生物质转化,碳氢化合物升级,二氧化碳捕集与升级等方向在Nat. Catal., Nat. Energy, Nat. Chem., JACS, Angew. Chem., Nat. Commun., PNAS, ACS Catal.等杂志发表了100余篇科学论文。

报告摘要 利用可再生电能源催化还原二氧化碳(CO2RR)制备液体燃料与高价值化学品是学界公认的从化石燃料到可再生能源转型以及减缓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策略之一。CO2RR中对高价值C2+产物的选择性是催化剂设计中重要标准之一。基于理论模拟,CO吸附能被广泛认为是催化剂性能的关键描述符,但是CO吸附能在电化学界面的实验测定比较困难,因此缺乏实验验证。我们最近发展了一种基于原位表面增强红外光谱的方法测定CO标准吸附焓。通过对Cu纳米片系统的掺杂和CO标准吸附焓测定,我们第一次建立了CO吸附能与CO2RR中C2+产物的选择性的关联,发现CO吸附能虽然可以定性的描述CO2RR性能但在预测C2+产物的选择性方面还有欠缺。

----------------------------------


题 目:原子尺度金属活性中心电子结构精准调控与反应机制

报告人:曹昌燕 研究员

单 位: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时 间:2024/5/25 10:30

地 点:海西院综合楼231会议室

----------------------------------

附简介: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岗位教授,中国科学院骨干人才。2021年入选中国科学院青促会优秀会员。在 JACS, NSR, Nat. Commun, Angew等期刊上发表论文130余篇,引用7300余次,h指数46。 担任NSO、Nano Res和Carbon Futures期刊青年编委。承担/参与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基金委面上等项目10余项。

主要研究方向:金属纳米催化剂的理性设计和电子结构调控研究。近年来聚焦原子尺度电子结构的精准调控,提出并发展了系列创新性策略,阐明了电子结构对催化反应性能影响的新机制,为催化剂的理性设计和催化反应机理认识提供新的理解。

报告摘要

负载型金属催化剂在化学化工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创制高性能催化剂,实现高效催化反应,一直是催化研究的核心和难点。其中,金属活性中心的电子结构对反应物的吸附和转化,以及产物的脱附均具有关键影响。随着研究手段的不断提高和催化本质的逐渐深入,对金属活性中心电子结构的调控研究也已经从纳米尺度发展到现阶段原子水平。然而,如何实现原子尺度金属活性中心电子结构的精准调控,以及从分子原子层次深入理解电子结构对催化反应的影响机制,是该领域面临的重大挑战和关键科学问题。 在本报告中,将汇报我们近几年围绕上述关键科学问题开展研究工作。包括:(1)提出并创制了独特配位结构的单原子催化剂,超越传统配位共价键作用,实现电子密度提升和催化反应性能突破。(2)利用金属单位点间电子相互作用,调变单原子密度,实现金属中心电子结构连续调控,发现并揭示原子尺度上单原子密度与催化反应活性的关联。(3)发现金属与石墨炔界面电子相互作用新机制,提出一类新型的金属-载体电子强相互作用,调变金属团簇/纳米粒子的表面电子结构和催化性能。

----------------------------------

题 目:Cu基材料电催化CO2还原

报告人:郑耿锋 教授

单 位:复旦大学

时 间:2024/5/25 12:00

地 点:海西院综合楼231会议室

----------------------------------

附简介:

郑耿锋,复旦大学教授/博导、先进材料实验室常务副主任。2000年本科毕业于复旦大学化学系,2007年获得国外大学物理化学博士学位,之后在国外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2010年起在复旦大学先进材料实验室工作。曾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Clarivate全球高被引科学家(2018-2023)、中国化学会无机化学纳米研究奖、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宝钢基金会优秀教师奖、教育部拔尖计划优秀导师奖、上海市东方学者教授、上海市五四青年奖章、Nano Research Young Innovators Award in NanoEnergy等荣誉。兼任国际期刊Journal of Colloid and Interface Science的副主编、中国侨联青委会委员、中国化学会青委会委员、中国科协英才计划学科导师等。

报告摘要

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的持续增加,对生态环境造成一系列严重影响,成为人类社会持续和发展所面临的重大挑战。使用基于可再生能源的电催化,将CO2等碳基小分子转化为高附加值的产物储存,对实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应用前景。本报告将汇报我们课题组近两年在水相体系中电催化二氧化碳还原领域的研究,定向构筑协同活性位,揭示活性位点与反应路径的作用规律。此外,结合电化学反应系统设计与组装,推进具有应用前景的电催化碳基小分子转化与能源储存技术。

----------------------------------

报告网页链接如下:

徐冰君教授学术报告链接

曹昌燕研究员学术报告链接

郑耿锋教授学术报告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