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 ARP系统 继续教育网 English 邮箱登录 网站地图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新闻动态>学术活动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王其强研究员、上海大学于洋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张亮研究员等人应邀访问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
更新日期:2023-05-26  

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结构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尤磊组邀请,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王其强研究员、上海大学于洋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张亮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丛欢和四川大学杨成教授于512访问福建物构所,分别作了题为《阴离子识别导向的超分子催化》、《仿酶分子杯的合成与功能研究》、《分子纳米拓扑学——从结构合成、性质研究到应用探索》、《大环拓扑超分子》和《翻转手性大环芳烃的手性诱导热动力学行为》的学术报告。

王其强研究员首先简述了超分子催化的意义及背景,利用大环对抗衡阴离子的高效键合,设计合成了阴离子识别导向的大环超分子体系,并开展催化方面的研究,实现了新型π作用驱动的高效、高选择性催化。于洋教授总结了分子杯的发展背景及结构特征,发展了具有酶疏水空腔的超分子胶囊的构筑策略,提出了受限空间影响客体分子行为的概念。张亮研究员简述了分子纳米拓扑学的研究背景,针对更高阶的、单一手性的拓扑分子的立体选择性的合成困难,以金属离子为模板,利用含有立体(手性)中心的配体,获得特定螺旋手性的前驱体,进而构筑具有固有拓扑手性的拓扑分子,为发展拓扑立体化学奠定基础。丛欢研究员介绍了大环化合物的发展历史及意义,并着重阐述具有共轭体系和环张力的刚性大环分子的合成策略以及拓扑组装方面的研究,为探索新型光电功能材料、研究涉及共轭体系的超分子作用提供机遇。杨成教授讲述了基于柱芳烃衍生物在分子识别、构象调控等方面的研究,通过邻位不同朝向的甲氧基赋予体系面手性,利用主客体诱导、温度、电化学等多种手段调控不同异构体间的富集与转换,进而创制了分子万向节、过温保护的光控分子等功能体系。五场报告内容精彩丰富,引起在场师生的热烈讨论。报告后,报告者和相关科研人员进行了深入的学术交流。

王其强,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大学岗位教授。2003年本科毕业于武汉大学化学系,2008年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获博士学位(导师:王梅祥教授),2008-2015年在国外从事博士后研究。2015年加入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围绕超分子化学中的关键科学问题,开展以新型作用模式为设计理念、新型大环主体分子为基础的分子识别、组装与超分子催化研究。自独立工作以来,在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Nat. Commun.CCS Chem等期刊上发表论文50余篇。曾获国家海外高层次青年人才引进计划(201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科学基金支持(2020)。获中国化学会超分子化学青年创新学术讲座奖(2021)、全国大环芳烃超分子化学学术新星奖(2021)等荣誉奖励。现任《中国化学快报》期刊青年编委、中国化学会手性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于洋,上海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006年本科毕业于青岛大学,2010年于南开大学获得硕士学位,2010-2013年在国外获得博士学位。2014-2017在国外从事博士后研究。20174月份加入上海大学。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超分子仿生识别与催化,作为通讯作者或者共同通讯作者已发表论文30余篇,包括PNAS 2篇,J. Am. Chem. Soc.论文5篇,Angew. Chem. Int. Ed.论文2篇;并受邀在ChemAcc. Chem. Res.上撰写综述各1篇。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项目2项和省部级项目2项,作为研究骨干参与上海市重点创新团队项目1项。目前担任中国化学会超分子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Green Synth. Catal.Chin. Chem. Lett.期刊的青年编委,Chem. Asian J.的客座编辑。

张亮,华东师范大学紫江青年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8年至2015年于复旦大学获得本科、硕士学位(导师:黎占亭、张丹维教授),2018年于国外获得理学博士学位2017年与Leigh教授共同搭建华东师范大学分子纳米拓扑学实验室,2020年加入华东师范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开展独立研究。围绕分子纳米拓扑学领域开展(1)分子织物的构筑与性能探索;(2)单分子技术与分子存储以及(3)仿生分子机器嵌合功能材料。自2020年独立工作以来,以通讯作者发表文章6篇,分别为Nature Materials (1)Chem (4)Adv. Sci. (1),受邀在相关领域撰写评述文章4篇,包括Nature Chemistry (1)Chem (2)Matter (1),现担任CCL青年编委。

丛欢,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兼任中国科学院大学未来技术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光化学转换与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北京市欧美同学会理事、中国感光学会青年理事会主任、中国化学会光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等学术职务。2002年至2015年先后在北京大学、国外求学或进行博士后工作2015年入职理化所,从事超分子化学与光化学合成研究。2015年入选国家青年人才项目;2019年获国家优青资助;同年获中国科学院引进人才终期评估优秀。曾获全国大环芳烃超分子化学学术新星奖、中国光化学-泊菲莱优秀青年科学家奖、美国Kenneth Hancock Award、德国Thieme Chemistry Journals Award等学术认可。

杨成教授从事超分子科学,光化学与立体化学等交差学科的研究。2004在国外获得博士学位。2007-2012国外从事科研工作2012年回到四川大学,任教授、博导。研究通过超分子自组装的方法来控制有机光化学和光物理行为,手性主体分子的化学结构、自组装形式和温度、溶剂等环境因素对光化学底物的自组装模式和反应性能的影响。发展了用化学结构微调和超分子主客体作用的方法控制激发态能量传递和手性诱导的策略。发表专著10余章,论文100余篇。现担任 “Chinese Chemical Letters”副主编,四川省专家评议(审)委员会委员, 全国大环芳烃超分子化学学术研讨会顾问委员会成员,中国化学会光化学专业委员会超分子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报告合影

(尤磊课题组供稿)